六妙法门
(又名小止观)是天台宗修证菩提道果之简要法门,也是十念法中的念安那般那的一种。
六妙法门包括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数
数息为六妙门之第一步。所谓息.即是一呼一吸之间,叫一息,也叫一念。数.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计算其次数。数息的。目的在于去除妄想,因为凡夫一念之间具有八万四千烦恼,数息等于是打鱼拉网,慢慢收,心收拢之后,一到心无散乱时就不要数。如果再数,则是头上按头,多此一举。不用数之后即须随息,若强再计数,便是自增妄想。至于计数的方法,大致分为下例三种:
1、由一数至十,再由十倒数至一.如此反复,做到呼吸时只有数字没有其他杂念。(1、2、3……10、9、8……2、1…)。
2、由一、二、三…按次计数下去,数到最后,这中间并没有杂念妄想,数字并没有差错,心念配合呼吸也就是初步的成功。(1、2、3、4……99、100)。
如果在数息中同,岔入其他妄想,又须再来从头数起。
3、数息分两种即数入与数出。数人乃按呼吸之吸时计数。数出乃接呼吸之呼时计数。体弱多病者宜修数人息。血气旺盛,欲望多者宜修数出息。
数的过程呼吸对于风大的感受分别为风→气→息三个层次。开始时,呼吸粗,称之为风,静定后,呼吸较细,称之为气。再进一步,身心宁静,只有感觉自己内在呼吸,却听不到呼吸声音,这就是息。到了息,就不要数了,即进入随。
静坐数息时,呼吸自然,身体在放软,不要练气功(此非佛法的心行法门),耳朵回转昕自己呼吸。如在闹处修,昕不到呼吸声,便用感觉来听。
此时至少有三处用心,一为感觉不好或好,二则听呼吸出入息.三于计数出入息时,须注意如有妄想则重新计数。因此一念之问,具有八万四千烦恼。此言不虚,例如拿笔写文章,半天未落笔前,不知多少念头妄想产生。然而一旦灵感来时,则运笔如神。光速尽管快,还是不如念速快。西方极乐净土,固然离我们那么遥远但一念之间,屈伸臂顷,即到莲池。
庄子讲静坐。如表面像似静静的坐在那里,事实上,内部心念,在开运动会、讨论会,此即所谓“坐驰”。真正的禅定功夫,必须达于“坐忘”。即忘了身体,忘了一切.才是定。
数息过程中,身心会有变化,常会发现病症,这些疾病潜伏在体内,经由修持才发觉。数息功夫好,自然却病延年,身心康乐。
随
数到了息就不要数,于是进入随的情况。此时即如后世道家所说“心息相一”。心念与气息如同盐与面粉结合成一体。心念仿佛是探照灯,气息如飞机-飞机飞到那里,探照灯就照到那里。如庄子所说:“常人之息于喉,至人之息于踵。’此时心息相依.气息~吸即到足,产生轻快之感,不想下坐。但还未到掸定之境。即身上.快感升起,对于发大财,做皇帝,男女之欲似乎已不再需求。然还未能达到如《楞严经》所描述的乐化天对于男女性欲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蜡”之境地。
止
息灭之后即止,如密宗的宝瓶气。息也灭了,杂念也停了,称之为止。。止通四禅八定与九次第定。定于掸学里为共法,因此学佛的人,必须做到“外道会的我会,我会的外道不会”。如此才能方便度众。
此门修法可以却病延年,此身虽为四大假相.但无它也不能证道。因此对四大的调和非常重要.如麦克风必须用电,才会产生扩大传声之作用。止为定之母,功夫到了止.下去就是四弹、八定与九次第定。则神通自然具有。因通由定发,但如《法华经》中所说:“父母所生眼,能观十方界”。“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不是少定小神通之境界。
观
观,即观察妄惑,达观真理。到了止,不修观.则与外道相同。佛法之异于外道者.在于般若慧。慧从何来?从起观与修观而得。如何起观与修观?必须研究慧学.如“唯识”学所讲述的,即属于最高智慧的观待道理和证成道理。
还
观之后为还,还,就是回转之意。回转到法身,般若,解脱。法身,乃心念清净的属体。般若,是圆满无瑕的属相。解脱,为千百亿化身的属用。“法身、般若、解脱”三样平等具足,即称之为还。例如对人、对事、对物的执着,则非解脱。如白痴虽然形似解脱,但却绝无慧知。如非白痴,于得失,是非,人我之际,了无挂碍,如人辱我,欺我,不因此而生气,反生悯慈之心.即渐接近般若解脱,清净法身的境地。
净
还之后为净。此是真正的净土。即如净土宗的唯心净土,清净法身。以上六项,简略说明天台宗的六妙法门。
若已做到了止观双运,定慧等持,则可一念之间具足六妙法门。止为定之母.定为止之果。观为慧之母。慧为观之果。六妙门中前三步,一数、二随、三止属于定学。后三步,四观、五还、六净,则属于慧学领域。
一般以为数息做好之后才随息,随意而后才止息,其实不然。如一上座,一念之间即同时具备数、随、止、观、还、净程序。望善自参证之。
六妙门之中,如上所述并非一一顺序修习。适合哪一门因人而异,应反复斟酌试炼,如发觉某一门入静入定最快,可择其门勇猛精进,如发觉停滞不前可改择其他门入道,此门停滞再择一门。如是六妙门,不止于门,门门相通,定慧双修。
引用蒋维乔先生的话就是:行人于静坐修六妙门,必须要有善巧方便,否则,功夫实难进步。假如终日心猿意马妄想纷飞,则应用数息,调伏身心。或时昏沉散慢,则用随门,明照息之出入,对治放荡昏沉。若觉气粗心散,当用上门,系缘一处,安守一境。如有贪嗔痴烦恼频生,可用观门照破无明,灭除诸恶。以上诸门,能制止种种妄想,断除粗重烦恼,但是不能称为真净,欲得真净,必须了知内外诸法,皆是虚妄不实,毕竟无有自性,于一切诸法上,不生分别,即微细尘垢也不起,不仅离知觉想,也无能修所修,能净所净,如太虚空,也不落于有无,作是修时,心慧开发,三界垢尽,了生脱死,转凡成圣,方为得到真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