霎哈嘉瑜伽详解
霎哈嘉瑜伽
人体精微能量系统详解
人体的精微能量系统(Subtle System)共有三个部分:
人类虽有肤色种族的不同,但这些都只是表面的分别。在这个看得见,物质性的身体外,我们还有一个看不见的、灵性的身体(subtle body)。这个灵性的身体是由灵量(梵文Kundalini昆达里尼) 、三条经脉和七个轮穴 (Chakras) 组成。
灵量(Kundalini)
灵量是从梵文”Kundalini” 这个字翻译过来的,这个字的本义是卷曲,在印度的古籍中,这个字被用来指在人体脊柱底部,卷曲成三圈半的能量。随着佛经传入,有关灵量的知识也传入中国,当时按音译为“军荼利”、后亦有译作“昆达里尼”、“灵蛇”、“拙火”、“灵能”等。我们译作灵量,是取它是个灵性的能量的意思。
灵量位于我们脊柱底部三角形的荐骨的位置。这块荐骨( 骶骨) 医学上称 Sacrum bone,古希腊文原意为圣骨(Sacred bone)。当人还是胚胎的时候,灵量便从头顶进入,通过脊柱,潜藏在三角骨的位置,卷曲成三圈半的形状。灵量是个母性的力量,我们体内的灵量是外界万物之母的力量的反映。这个母性力量一直养育着我们,照顾着我们。她知道我们的一切,到了适当的时机,在适当的条件下,灵量便会升起,将我们连接到无所不在的整体能量去。这时我们便说那人得到了“自觉”(Self- realisation),他得到了觉醒,他悟了道,他知道了真我,他知道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关于灵量的知识在许多古代文化中都存在,例如在中国,老子所说的那个万物之母,“先天地生”、“为天下母”的力量,便是灵量,他称之为“道”。锡吕·玛塔吉女士说,老子是个诗人,所以他用文学的手法来说明这个“道”。老子说:“譬之若江海”,是用扬子江来比喻灵量的升进。灵量升起时,要通过上面的几个能量中心,才能通过顶轮而出。如果这些能量中心有阻塞,灵量便很难通过。这种情况,就好像是在扬子江开始航行时很困难,有许多旋涡和大石,但通过重重险阻,接近海洋的时候,便变得风平浪静了,最后还会进入大海,与整个海洋合一。
有些人是生下来就已经是得到自觉的,因为他们与上天的能量接上,因此往往能成贤成圣,成为文学家,音乐家,为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在过去,这些得到自觉的人只是人类中的极少数,通过霎哈嘉瑜伽,越来越多的人会得到自觉,这是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事情,亦将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三条经脉 七个轮穴
三条经脉
我们人体精微能量系统的另一个构成部分是三条经脉,分别是左脉,中脉和右脉。三脉是我们人体内的三种力量,左脉掌管我们的记忆、过去和情感方面,右脉掌管我们的思维、未来、行动以及计划力面。一般人由于中脉没有打开,只能使用左右两脉的能量,而且他们多数不能两边平均使用。有些人使用左边的能量多些,有些人使用右边的能量多些,于是造成两种很不同的人格。
左脉
倾向左边的人很内向,他们感情丰富,却怯于表达出来,往往多愁善感,顾影自怜。他们的好处是较有艺术气质,比较容易相处,不曾去主宰别人,无事生非。缺点是性格怠惰,做事优柔寡断,缺乏条理性,很容易受别人的支配,在现今竞争剧烈的社会,他们的成就往往有限。
右脉
倾向右边的性格外向好动,好作思考计划,勇于表现自己、却缺乏情感及艺术方面的发展。他们的好处是办事能干,井井有条,懂得组织他人为自己做事,由于他们能量较多,做起事来像有用不完的精力似的,所以能够有魄力做大事,在现代的社会,这类人往往成为政客、官员、行政人员等,有一定的成就和地位。但他们的缺点是自我过大,以为一切都在他们掌握之中,他们只看见自己,却看不见他人。在小的层面是去利用他人,在大的层面是去侵略和掠夺其它国家。倾向右脉的人肝脏往往过热,脾气暴躁。
中脉
打开了中脉的人兼有二者的长处,却没有二者的短处。他们看见人最崇高的灵性方面,于是能欣赏别人、享受和别人在一起,真正做到相亲相爱。古往今来,真正的大文学家、大音乐家都是打开了中脉,得到了自觉的灵。他们的灵感来自天上。就算有些在世时得不到承认,但却只有他们的作品能通过时间的考验,成为不朽的作品。许多人在欣赏之余不明所以,只觉得他们的作品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其实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有清凉的能量散发出来,并使人自然而然地进入无思无虑的状态。打开了中脉的人许多亦成为历史上的大人物,他们在历史转折的关头出现,带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闯出一条新的出路。但他们却不曾陷入自我的陷阱,他们许多都能保持谦虚,并不将自己置于他人之上。有些得到自觉的人社会地位并不高,没有多大成就,但他们都能表现得与众不同,并向周遭散发出平安,令身边的人感到喜乐。
由于霎哈嘉瑜伽的练习方法是先打开一个人的顶轮,让灵量沿中脉上升,所以不会发生出偏差的情况。中脉连接到的是集体的无意识,即宇宙无形无象的整体能量。中脉所代表的是现在,即当下此刻。锡吕·玛塔吉女士经常说,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是不存在的。唯有在现在此刻,我们才能够知道真实。
灵量 七个轮穴
七个轮穴(Chakas)
我们身体能量系统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七个轮穴。这些轮穴是身体上能量的进出口,这些进出口在身体上主要有七个,因此一般说有七个轮穴。但其实除了这七个大的外,还有许多小的,分布全身。经脉也是一样,除了三条主要的外,还有许多小的。人的身体远比今天医学所了解的复杂。
现代医学发现,这几个轮的位置其实相应于人体脊柱上的主要神经丛(Plexus),是控制我们身体的枢钮。古代的瑜伽士更确切的描述每个轮的花瓣数,这些花瓣数目和该神经丛处的副神经丛(sub-plexus)也相应。此外,每一个轮都有它独特的特性和功能,我们以下逐一介绍。
七个轮穴由下而上分别是:
根轮、腹轮、脐轮、(幻海)、心轮、喉轮、额轮和顶轮。
【自觉】是霎哈嘉瑜珈的第一步
“霎哈嘉”,解作“与生俱来”或“自然而然”;“瑜伽”的意思是“连接”。其含意显示:整个机制是与生俱来的,其过程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过份及极端的努力。这好比种子发芽,当种子被放在大地中,自然就会发芽。
灵量位于我们脊柱底部三角骨的位置,灵量 (Kundalini 昆达里尼,中国古译作“军荼利”)梵文解作卷曲,是指卷曲的力量。当人还是胚胎的时候,灵量便从顶轮进入,通过脊柱,潜藏在三角骨的位置,卷曲成三圈半的形状。灵量是个母性的力量,我们体内的灵量是外界万物之母的力量的反映。这个母性力量一直养育着我们,照顾着我们。
【自觉】就是灵量(Kundalini 昆达里尼)被唤醒的过程。通过【自觉】这个过程,将我们的真我连接到无所不在的整体能量中去。这是一次真正的洗礼,是我们精神的重生,也是人类进化的下一步。就好像小鸟出生的时候是一只蛋,它必需要作第二次的出生,变成小鸟,才能获得自由。梵文中叫一个得到自觉的人为dijaha,而一只小鸟也是叫dijaha,便是这个意思。
只要我们有真诚的愿望,按照我们所介绍的简单的方法,这个灵量就会被容易的温和地唤醒。当这个灵量被唤醒,它将从三角骨升起,并穿越其上的六个轮穴。当它穿越顶轮至上,我们将进入无思虑的境界,同时又是非常清醒的。便达到“瑜伽”。没有唤醒灵量,不可能有“瑜伽”。
这时我们便说那人得到了“自觉”(Self realisation)。
得到自觉的人的能量场的物理基础
采菊译
(这是1998年6月在现俄罗斯莫斯科举行的一次霎哈嘉瑜伽科学会议的其中一篇讲稿。该科学会议的主题是“健康、和平、道德与东西方文化”。之后,大会将讲稿辑录成书,由俄国的霎哈嘉瑜伽集体出版,本文便是根据此书翻译而来的。)
报告人:A.E. Akimov
莫斯科自然科学研究院院士
合作人:G.I. Shipov
国际跨学科科学研究中心非传统科技探索院士
刚才雷鸣般的掌声使我有机会感谢锡吕·玛塔吉女士那精彩及内容丰富的报告。那报告会长留在我们心中的。我是个物理学家,因此我想以一些物理学家和自然科学的专家很着重的字词来开始我的报告。在讨论【真理】(Truth)这个概念的时候,人们通常说每一个科学家都是在他们的学科里追寻真理。物理学家在物理学里追寻真理,化学家在化学里追寻真理等等。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和我的同工史朴夫(G.I. Shipov)先生都是“走错了路”的物理学家。因为我们不在物理学,也不在一般的自然科学中找寻真理,只在物理学中找寻知识,而我们知道真理是高于物理学和自然科学的。我们过去20年的研究是建基在一些基本的信念之上,这些信念与那所谓现象理论的成果很不同。我们不是从自然出发,而是从一些设定出发,而这些设定是不能被完全证实的。
我的同工史朴夫(G.I. Shipov)的研究指出,这个自然界除了四个明显的互动之外,还存在另一个互动。而这个知识在很久以前已为人所知的了。除了学校教我们的原子核的强烈互动之外,除了原子核的电子衰变的微弱互动之外,除了电磁和地心吸力的互动之外,还有一种互动,一种能量场,我们叫它“扭场”(Torsion Field)。
电磁学的理论从一些简单的实验开始。在古希腊,人们用玛瑙造的梳子梳头,梳子上会附着一些头屑。这个实验便开启了电磁学的时代。在公元前六世纪,在中国的古籍中,也有记载人们拿着一枝树枝找寻水源,这也代表了扭场的应用了。尽管扭场这个字是在1922年,在Cartane 的着作中才首次出现。它将这个世界的结构以一简单的图表来表示:
1. 物理真空(30年代,爱因斯坦的着作)
2. 基本分子,或电离子(本世纪中叶)
3. 气体
4. 液体
5. 固体
史朴夫的研究证明,还有一种更高层次的物质组织,叫“基本扭场”(Primary Torsion Fields)。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这更高的层次是不能用公式的语言来描述的。它们都属于一类叫“绝对的无”(Absolute Nothing),这”绝对的无”产生万物,并吸收一切事物。我们可以称它为“绝对的有”(Absolute Everything)。现在,我想大家重温一下巴利女士(Alice Bailey)的图表,这图表介绍了不同层面的结构。巴利女士的图表有七个层次。最低的那一层是物质层,而它里面亦包含七个子层次。我希望大家注意,那第三个子层次与你们现在所见的图表完全相同。那个时候,科学已经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它们都表示在巴利女士的图表之中。跟着还有四个子层次,是还未被发现的,她叫这几个层次为第四以太层、第三以太层、第二以太层和第一以太层。目前,科学已能定义这些以太层,以及显示它们是什么,至少有一部分是这样。第四以太层又被称为电离子。
据巴利女士说,第三以太层是物理真空,第二以太层则是基本扭场,而这个能量场是与意识相连的。在我讲述第一以太层之前,我想先说一些不同的东西。刚才我说我们在物理学中从未追求真理,我这样说不是偶然的。我们知道物理学只使我们有些新的物理学知识,但这都是有限的。其次,我们要显示我们知识的计划。我们已经说过,现代科学可以揭开第四、第三和第二以太层的奥秘,可是现代科学并不能解释什么是第一以太层,以及更高的层次。我们有理由相信,现代的数学工具已经竭尽了它的能力,我们需要新型的非二元逻辑来作出新的发现。
第二点是最重要的,许多科学家认为他们的所有发现都是他们自己造出来的。在五年多以前,有个英国的物理学理论家彭鲁斯(Robert Penroje)出版了一本书,据我所知他不熟悉神秘学,他只会数学。他出版了一部叫《至高者的新精神》(New mentality of the superior)的书。在书中,他分析新知识从何而来。他是根据严格的现代数学和物理学作出分析的。他作的结论令人很难相信是由像他这样的一个人说出来的。他说,我们可以明白定理和定律的证明,但我们不能明白新知识是从哪里来的,除非我们假设有一个数据库存在于某个地方,储存了关于所有事物的全部数据。而且我们也不清楚,这些知识从什么地方,并且如何进入那些科学家的头脑。我相信任何一个神秘学家都可以说明这是怎样运作的。我们可以说,如果一个科学家接收到一个观念,那表示他被准许去得到这个知识。如果一些科学观念遇到一些困难,那要么表示根本不可能明白那个知识,要么表示那个知识是还未成熟的。
我们可以说,在物理真空的理论架构里,有许多结果不仅是科学上稳固的,而且也是在技术上稳固的。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可以在实践上被理解,扭场在意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们可以花很长时间来讲述这一点,但现在我只想举一个例子:设想我们有一个仪器,它的大小像两个香烟盒一般。跟着我们有个熔炉,用来熔化金属,而我们把熔炉置于地面之下,使电磁讯号不能进入熔炉。现在我们把仪器放进熔炉,在熔化完毕后,我们发觉金属的结构已经改变。我不能用电磁波来达到同样的结果,甚至没有屏障也不能做到。而我使用一个工具,它损耗的电力比一个手电筒还要少,而我用它便改变了个体积达100kg的金属的结构。这不是一个实验,而是一项技术发明。
跟着我在相同的实验室做同一个实验,但找来一个开悟了的,且有较强视觉功能的人。他看了这个实验,并明白这仪器所放射的和金属受工具影响的结果。然后我叫那个人做同样的实验,就像他所看见的一样。在实验做了之后,结果是金属改变了结构,就像先前的实验一样,可是它的机械性质却比先前的器具增强了10-20%。这是个如何在物理学中借助那个叫扭场的精微能量的实际例子。这都是通过仪器做的,而不是通过人做的。
现在我想告诉大家另一个例子。在大战以前,人们已经发现,当我们拍照时,无论是拍什么或拍谁,扭场的精微能量都会对菲林的乳胶粒的结构造成影响。我们甚至可以明确说出有什么改变。那是菲林乳胶粒的旋转状结构改变了,但并不影响可见的影像。第二,在我们国家有六项研究,可以用普通的照相机得到不同的影像,与别的人很不同。他们明白到这些像球体、线状和其它复杂的结构是扭场在照片上的显示。但有一些地方却很奇怪。如果一个人有比较发达的视觉功能,或有打开了的通道,当他拍照时,这些能量场的结构便会显现在照片上。如果那菲林是由一个普通的人拍摄的,他并没有所有那些性质,那么那些照片便不会显示出那些扭场的结构。因此我们可以作一个假设,这背后有一个技术原理:当照片是由一个有相应性质的人拍摄的,那么在拍摄的过程中,菲林的乳胶粒便会将传统的影像和从被拍摄物体来的扭场一并吸收。同时,就好像工程人员说的“载波”(Support signal),从那人而来的载波也会被一并吸收,这样照片中便出现异常影像了。最著名的是由卡波夫(N.K. Karpov)在10年前所拍摄的例子。
照片a
图中照像是一个人在静坐冥想当中。我们可以看见一个光亮的圆球状的扭场结构,那便是精微的能量。它们有三股,其中一股来自静坐中的那个人,此外还有二股平衡的能量。
照片b
我们可以看见两个螺旋状的结构(一左一右),在被照的那个人之上。
照片c
这是在户外拍摄的。我们可以看见在那人头上显现的结构,并且形成其它附加的结构。
照片d
照片拍摄的是一群在静坐中的人。我们可以看见,这群人创造了一个集体的能量场,这个能量场很清楚,并且是集体性的。
现在我要向大家展示一些我心目中独一无二的事物。
照片中的是锡吕·玛塔吉女士。你们可以看见一些从未见过的结构,它们很可能是基本扭场的反映。我可以说:可能那些精微能量的层面太高,以致不能在物质界粗糙的层面反映出能量形成的结构。而且很对不起,这部投影机不能连续的显示六张相片。我会一张一张的转换它们。
照片1
过程开始时,一切都和普通的照片一样。
照片2
第二幅照片显示能量场的改变,我们要观察那长椅和那些长条状的靠背。空间的旋转结构的改变是如此之强,如果我们不是先看见那长椅的话,便很难认出它和照片中的其它事物。
照片3
渗透得更深了。我们可以看见空间本身的改变,那集体能量场的源头相信是锡吕·玛塔吉女士,并连接着在她背后的人群。
照片4
空间结构的改变在另一阶段更为强烈。我们甚至看不见长椅了。但同时你可以看见那中心。如果你认真审视的话,你会看见一张生动的脸孔。 那是一个光明的影像。我想能问锡吕·玛塔吉女士那张脸是谁就好了。
这张脸是一个瑜伽修习者,还是一个超越层面的投映?
照片5
在最后的阶段,你可以看见那空间的完全结构。这个结构反映了灵性层面的高层次,以及她那爱的高度潜能。
翻译员:对不起,锡吕·玛塔吉女士说,空间是被这个力量所改变。
报告人:是的,我要说的是空间被那精微的能量,即扭场所改变。
但我们说“扭场”这个名词时需要多一点的解释。那所谓精微的层面并不包含任何能量。所有那些在精微层面的互动和效果是由那些信息所作的。但信息的输出可能是干扰物体的能量状态的改变。还有一个事实是很重要的,就是空间结构的改变是没有类型上的限制的。我不认为我们的集体想象可以说:“有什么结构不可能实现。任何结构都是可能实现的。”
锡吕·玛塔吉女士评论说:这幅照片是在五月五日顶轮纪念日,在英国拍摄的,那时锡吕·玛塔吉女士正在宇宙的中心。
这是另一个丰富的结构,与一切事物均不同,我们只有太阳是这样,这是一切类型均有可能的一个例子。
这是一个不同的层面,与前面的两个并不相合。这是另一个影像,你们可以看见,它是个很丰富的结构,你不仅可以看见中央的部分有很多结构,而且有些能量场的流,可以清楚的逐一辨认出来。
如果我们有多些时间,可以大大扩大这类的信息,我们有一大堆这类的照片。除了你们今天看见的照片之外,还有些影像显示能量场从大地出来。但这里所用的方法可以防止所有不同的地变(Geopathogene)放射。
传译员:锡吕·玛塔吉女士说这就是生命能量。
报告人:是的,精微的生命能量是不同频率的扭场。你们可以在文献中谈到这些地变放射。
事实上有超过10种不同的自然放射,每一种都有不同的物理特性。要记录这些不同的扭场放射,我们要考虑不同领域的记录方法。其中有一些是已经做出来的,并且已在使用。
在练习霎哈嘉瑜珈之前,必须先得到自觉
要求得到自觉的方法:
1、在网上静坐室获得自觉 – 点击进入〖网上静坐室〗
2、按如下方法获得自觉
霎哈嘉瑜伽是免费教授的,但却不能勉强别人去接受它。要得到自觉,那个人必须自己内心作出要求。在霎哈嘉瑜伽的公开介绍会中,锡吕·玛塔吉女士在场的时候,如果听众在心里是愿意接受,甚么也不用做也能获得他们的自觉。锡吕·玛塔吉女士亦曾教人用以下这种方法求得他们的自觉。
首先脱下鞋子,这样可使双脚与大地接触,然后将左手放在左边大腿,手心向上,朝向锡吕·玛塔吉女士或她的照片。左手是愿望的力量,代表接受,这样放是表示希望从锡吕·玛塔吉女士那里获得你的自觉。
右手是行动的力量,跟着我们将右手按在身体左边的某几个地方,并且在心里面说出以下的几句话。这几句话是提升灵量的口诀,其字句随翻译的不同会有些出入,但其力量在于我们愿望的力量,若真心诚意的希望得到瑜伽,那人便一定能够得到。
[1] 首先将右手放在心脏的位置。然后问这样一个问题3次:母亲(或Shri Mataji),我是不是永恒的灵?
在人体能量系统示意图上,我们的心脏处划了一团火,表示这个部位很重要,我们要先将它唤醒。这里是上天无所不在的浩爱力量在我们体内的反映,
锡吕·玛塔吉女士在演讲中经常说,我们的真正身分,不是这个身体、不是这个思维、不是这个记忆、不是这个自我和超我,这些都是会过去的,只有人的灵才是永恒的。所以这里我们可以问:母亲(或Shri Mataji),我是否永恒的灵?问三次。
[2] 右手放在左边上腹的位置,问:母亲(或 Shri Mataji),我是不是自己的师傅?问3次。
这部位是导师原理的所在,唤醒了这个力量的人,已成为与宇宙大我一脉相连的部分,因此他便成为自己的师傅。在霎哈嘉瑜伽,所有知识都可从内在获得证实,因此得到自觉以后,便毋须别人告诉他应该做甚么,不应该做甚么,他成为自己的师傅。
[3] 右手放在左边下腹的位置,问:母亲(或 Shri Mataji),可否让我得到真正的知识?问6次。
所谓真正的知识,便是宇宙和灵性的知识。这是要我们主动去求取,才能获得,不能勉强。这个轮穴有六块花瓣,因此要说六次。当我们作出上述要求时,灵量便会上升。
[4] 右手放回左边上腹的位置,肯定的说:母亲(或Shri Mataji),我是自己的师傅。说10次。
灵量提升以后,那个人便可获得内在的知识,他再不用四处去请教别人,他可以直接知道甚么是对他好的,甚么对他不好。因此这里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要肯定的对自己说:母亲(或Shri Mataji),我是自己的师傅。脐轮有十块花瓣,因此我们要说十次。
[5] 右手放在心脏的位置,并说:母亲(或Shri Mataji),我是永恒的灵,说12次。
这里我们要认同于自己的真我。当灵量升起以后,我们便能感应这个真我的存在,因此这里我们要肯定的对自己说:母亲(或Shri Mataji),我是永恒的灵。心轮有十二块花瓣,因此我们要说十二次。
[6] 右手放在左边肩膊与颈项之间的位置,头向右转,并说:母亲(或 Shri Mataji),我没有罪疚感,说16次。
在西方,许多人有很重的罪疚感,引致这个部位有所阻塞。东方人这方面的问题比较少,但我们也可以跟着做。说时不要去想自己有甚么错,只要一般地说:母亲(或 Shri Mataji),我没有罪疚感。喉轮有十六块花瓣,因此我们要说十六次。
[7] 右手按在前额,衷心的说:母亲(或 Shri Mataji),我原谅所有人,包括我自己,说2次。
宽恕轮是个很狭窄的通道,如果我们不去宽恕别人,这里便会有阻塞,灵量不能通过。因此我们不要记挂着别人怎样对我们不好。只要一般地说:母亲(或 Shri Mataji),我原谅所有人,包括我自己。说时不要想着过去的事情。宽恕轮有二块花瓣,因此我们可以说二次或说更多次,至满意为止。
[8] 右手按在后枕的位置,并且说:上天啊,如果我有错,请原谅我,说2次。
这是为了自己的安心起见。上天无所不在的力量是宽恕的海洋,我们没有甚么错误是不能消溶的。说时不要去想自己有甚么错,只要一般地说:上天啊,如果我有错,请原谅我。宽恕轮有二块花瓣,因此我们可以说二次或说更多次,至满意为止。
[9] 右手手指张开,按在头顶最高位置,手指向上翘,手心用力按紧头皮,顺时针方向转7次,每转一次便说一次:母亲(或 Shri Mataji),请让我得到自觉。或说:母亲(或 Shri Mataji),请让我得到我的瑜伽。
做完之后可将右手提高至头顶四、五寸高的位置,看看是否感到有一丝凉风从头顶升起。然后可以交换双手,用左手放在头顶四、五寸高的位置,看看感觉是否相同。跟着再交换双手试一试。若感到有热气,那是因为灵量正在清洁各个轮穴的缘故。洁净以后便会转为清凉。
最后可将双手放下来,掌心向上,平放在大腿上,静坐一会儿。
这个练习是第一次求取自觉时才做,得到自觉以后,以后每天按下面方法静坐便可。自觉只需获得一次便可以了。
如何开始静坐
在得到自觉以后,我们便可以开始每天的霎哈嘉静坐练习!我们要每天静坐,才能保持这种状态,并且得以成长。静坐冥想其实即是进入无思无虑的觉醒状态,放下日常工作及生活的思想活动,停留在平安与详和之中。
最好选择清晨和临睡前静坐,找一处没有人打扰你的地方,然后舒服地坐在椅子上,或交叉双脚坐于地上。如果坐地,可使用坐垫,或直接坐在地上。如果盘腿,应采用自然舒适的盘法,不必计较左盘、右盘、双盘等。静坐冥想是指人的意识状态,跟采用何种坐姿没有甚么关系。襌宗说行住坐卧皆是禅,所以我们不必拘泥于采用甚么姿势。
静坐时把锡吕·玛塔吉女士的照片放在桌上,照片前放一枝燃点着的洋烛。蜡烛的火焰含有光元素及火元素,能净化身体及周围环境的恶性能量。因此在集体的静坐班,我们会燃点一枝蜡烛,以防止从一个人身上跑出来的恶性能量,会附着在其它人身上。
锡吕·玛塔吉女士的照片则能释放出清凉的生命能量,帮助我们进入无思无虑的入静境界。现代的科学研究也发现,相片和真人是具有相同的能量的,因此我们静坐时需要坐在锡吕·玛塔吉女士照片的面前,这样便可在能量上得到帮助,静坐得更好。有些人不想点蜡烛或不想用锡吕·玛塔吉女士的照片,他们大可做一个实验,比较二者在效果上有何不同。
霎哈嘉瑜珈的静坐方法
当完成了静坐前的准备后(见如何开始静坐),便可以开始静坐了。
在开始静坐前,我们一定要先提升能量作班丹(见前面如何提升能量和作班丹)。
作完能量提升和班丹后,当我们感到灵量升起时,便可闭上眼睛静坐。静坐时双手平放于大腿或膝盖上,手掌张开,手心向上。静坐时不要有意地控制思想,注意力微微放在头顶上方几寸高的地方。或者你可以不必有意地将注意力放在头顶,因为当灵量升起时,你的注意力便会自然地固定在头顶上方,这时你会感到头顶有能量升起,而且有能量流通你的手掌。
静坐中我们可享受生命能量的流通,对身心有莫大裨益,虽然如此,但我们每天早晚只需静坐十至二十分钟便足够了,当然如果你想静坐得久一些,也是可以的。
当觉得是时候结束,我们便可以慢慢张开眼睛。同时一定要再次为自己提升灵量及作班丹。
霎哈嘉瑜伽的静坐是自然而然的,进行时应感到舒适愉快,慎勿勉强为之。依上述方法练习一段时间以后,便能享受此真正静坐的各种好处。
开始静坐时,我们一定要先为自己提升灵量和作班丹。
提升灵量的方法是:左手掌心向内,横放在身前。右手掌心向内,向前依顺时针方向绕着左手打转(左手向上提升但不转,只右手转)。由脊柱底部根轮开始,眼望左手掌心,边转边将双手举高至头顶顶轮稍高处,双手举至头顶时,打一个结,然后从两边放下。这是第一次。
我们有三条经脉,所以要做三次,第二次和第一次一样,也是在头顶顶轮略高处打一个结。做第三次时,在头顶顶轮略高处打三个结。
做完灵量提升之后,一定要做班丹!
提升灵量和作班丹不是些机械式的动作,在开始时只管按着动作慢慢的去做,到感应能量的能力强了,便能知道要这样做的原因和重要。
以上介绍的基本方法都是十分简单的,用十分钟左右便可学会,但却都切实有效,切不可因为其简单而轻忽视之。
足浴法
足浴法最好在清洁的海滩或溪流里做,但如果没有时间经常到海滩去,也可以在家中做。
首先准备一盆水,放一点海盐(腌咸菜用的大粒盐),盐放一撮便够,不用太多。至于水方面,应要浸过脚面。水温视乎天气而定,夏天用冷水,冬天用暖水。除此之外,还可因应个人的情况,倾向右脉的人用冷水,倾向左脉的人用较热的水,但一般来说,用温和的水是最安全的。再准备一个容器,装满用来冲洗双脚用的清水。
在锡吕·玛塔吉女士相片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然后为自己提升灵量和作班丹,接下来用右手朝向水面顺时针方向绕7个圈(注意:不要将手伸入水中,要距离水面5-10公分),最后,把双脚浸入水盆中静坐。
静坐时双手平放于腿上,手心向上。
浸脚不必太久,约10-15分钟即可。
静坐完毕,再提升灵量和作班丹。用准备好的清水冲洗双脚并抹干,再用右手朝向水面顺时针方向绕7个圈,然后将水倒入坐便中,再将坐便放水冲去。最后把用过的水盘冲洗一下,洗净双手。足浴法才告完成。
足浴最宜在下班回家或晚上临睡前进行。静坐前后别忘记作灵量提升及班丹。浸脚时体内的不良能量会排出在水盆中。
该盆只许浸脚,记紧不要作其它用途。
刚刚学习霎哈嘉瑜伽的人,除每天静坐外,若能每天作足浴,便能迅速消除体内的障碍,进步得很快。
足浴法对清洁右脉及底下三个轮特别有效。锡吕·玛塔吉女士说每次做足浴法,能清洁我们身体内一半的恶性能量。
因此霎哈嘉瑜伽的练习者,应视此为一种日常的练习。
一、自己在家的日常修习包括:
◎ 早晨——静坐10-15分钟
◎ 晚上——先做足浴法;然后静坐10-15分钟
霎哈嘉瑜伽的静坐是自然而然的,进行时应感到舒适愉快,慎勿勉强为之。依上述方法练习一段时间以后,便能享受此真正静坐的各种好处。
静坐中我们可享受生命能量的流通,对身心有莫大裨益,虽然如此,但我们每天早晚只需静坐十至二十分钟便足够了,当然如果你想静坐得久一些,也是可以的。
如果有杂念怎么办
如果你发觉杂念太多,可在心里说:“母亲,请去除我的杂念。”或张开眼睛,望着锡吕·玛塔吉女士的照片,特别是她额上的吉祥痣,过一段时间你的杂念便会平伏下来,这时便可闭上眼睛继续静坐。
念头与念头之间,总会有一个间隙,我们将我们的注意力尽可能放在这个间隙,那便是当下此刻。请不要在意自己的各种感觉,只是将注意力放在头顶上方即可。静坐久了,这个间隙便会慢慢加长,我们在真正静坐之中的时间便会增加。
真正的静坐是无思无虑的入静状态,我们只是静观一切,但是没有思想。这样我们的注意力便不会左摇右摆了。
二、在集体之中的快速提升
许多人已经得到他们的自觉,并且坚持在家中进行日常修习,但是他们还要回来参加集体的静坐,才能够巩固他们的自觉并且继续成长的。如果他们不回来,就好像种子落在大石头上,最后就会枯萎了。
霎哈嘉瑜伽是集体的静坐,许多个人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参加集体的静坐来解决。锡吕·玛塔吉女士曾打一比喻说:就好像一群雀鸟落入网罗之中,如果是单独飞的话,他们是不能挣脱的,如果是一起飞的话,便能挣脱出来,回复自由。她也强调过,在集体之中,比其它方法更能净化个人的能量系统。
霎哈嘉瑜伽的集体很重要,霎哈嘉瑜伽较深入的知识都由集体来保存和教授。只有在集体之中,一个人才可从一颗幼苗成长为大树。集体是个人得以成长的土壤。锡吕·玛塔吉女士经常说,一个人离开了集体,不会有进步。
许多练习霎哈嘉瑜伽的人有一种误解,以为把霎哈嘉瑜伽的初步技巧学会了,便不用到集体的静坐班去,但他们不明白霎哈嘉瑜伽是一种集体的静坐,也是一种集体的提升,不来到集体的人,就好像指甲离开了身体一样,不能够再生长了。
对于曾经得到自觉而又离开了集体的人,不论离开了多久,如果他们希望回来的话,我们是十分欢迎的。
YOGASUTRA瑜伽经
帕坦伽利
瑜伽经
Yoga Sutra
by Patanjali
瑜伽经由梵文写成,在翻译上非常困难。现存的英译本有数十种之多,但译法各有不同,有时分句也不一样。这篇译文只是根据手头上有的四个英译本互相参照译成,只宜作粗略的参考,不能算作确定的版本。
瑜伽经
第一章 静坐冥想
1.1 现在,我们要解释甚么是瑜伽。
1.2 瑜伽是学会控制意识的转变。
1.3 这样,知觉者便能还其本来面目。
1.4 否则,我们便会认同于那些转变。
1.5 那些转变有五种,痛苦的与不痛苦的:
1.6 知识、谬误、幻想、睡眠和记忆。
1.7 知觉、推论与亲证都是知识。
1.8 错误的知识是谬误,不由实相而来。
1.9 字面的知识但没有对象便是幻想。
1.10 觉醒的失去便产生睡眠。
1.11 那些经验过的事物还残存的便是记忆。
1.12 通过锻炼和不执着于物,便能控制以上种种。
1.13 坚持不懈便是锻炼。
1.14 经过一段长时间,便能打下牢固的基础。
1.15 不执着便是对所见所听之物,毫无欲望。
1.16 由于知道了自己的真我,对世上种种都无欲无求,这便是最高的。
1.17 最高的冥想是由真我与宇宙联合而产生真理、明辨、喜乐的知觉。
1.18 另一种冥想是由舍弃世俗和持久的锻炼达成,可以消解那些旧的习性。
1.19 那些无分别的存有,没有了身体,完全溶入最高的自然。
1.20 其它人则要经过信心、发奋、记忆、静虑、智能等阶段。
1.21 有些人意愿很强,很快便可进入冥想。
1.22 由温和到强烈的锻炼,效果最好。
1.23 此亦可由对神的顺服达到。
1.24 神的灵,不受任何性质或行动所影响。
1.25 祂是所有知识的来源。
1.26 祂是古人,以至于今人的导师。
1.27 祂的象征便是那神圣的声音(AUM)。
1.28 此声应常念诵,便可达到成功。
1.29 由它可达至宇宙的意识,并使一切毫无障碍。
1.30 疾病、怠惰、犹豫、疲弱、物欲、谬见、精神不集中、注意力不稳定,这些都是令意识分散的障碍。
1.31 此外还有忧虑、紧张、呼吸不匀等。
1.32 练习瑜伽可克服这一切。
1.33 心境的平静来自友谊、仁爱、喜乐和平等心。要平等对待快乐的与受苦的,值得的和不值得的,便能使意识纯洁。
1.34 控制呼吸也能克服这一切。
1.35 精微的知觉产生最高的意识转变,使心灵平静。
1.36 这是由于那超越的、内在的光。
1.37 亦由于意识控制了欲望。
1.38 亦由于对梦境和睡眠的知识。
1.39 亦由于静坐冥想的锻炼。
1.40 那联合由小至原子大至无限都能主宰。
1.41 真正的知见是知觉者、知觉的能力与被知觉者三者完全通透。
1.42 知觉者能像通过无疵的宝石来直观对象。
1.43 真确的知识是能直观对象。
1.44 同时思维有所转化,净化了记忆,使对象能在无思维的状态下呈现。
1.45 精微的对象在无分别的情况下呈现。
1.46 以上的叫有种子的冥想。
1.47 但如果达到无分别心的冥想,真我便呈现。
1.48 智慧便与真理合一。
1.49 此与言辞的推理截然不同。
1.50 这种由静坐冥想而生的状态会超越以前的思想习性。
1.51 这种控制一旦达成,便达到无种子的冥想。
第二章? 实践锻炼
2.1 瑜伽是对身体加以自律,学习经典,和对神的顺服。
2.2 目的是促进冥想,除去障碍的根源。
2.3 无知、我执、迷恋、厌弃、贪求,是生命的五种障碍。
2.4 无知是其余几项的温床,无论是沉睡的、轻微的、可构成障碍的还是激烈的。
2.5 无知将那些不是永恒的、不纯洁的、痛苦的、不属真我的,认同为永恒的、纯洁的、愉快的、属于真我的。
2.6 我执是知觉者将自己认同于知觉的能力。
2.7 迷恋是对欲望的追逐。
2.8 厌弃是住在痛苦之中。
2.9 贪求在那些有学识的人之中仍然存在,是会自己助长的。
2.10 这些障碍还在精微阶段时,可以做相反的事情来消除。
2.11 如果成形以后,可以静坐冥想来消除。
2.12 那些障碍由过去的业行而来,在可见及不可见的界域发生作用。
2.13 一旦生根,便影响生命的状况、生命的长短和种种经验。
2.14 由于行善与行恶的不同,分别产生乐果与苦果。
2.15 对于有智慧的人来说,甚么都是苦的。因为一切都在改变,事物变成它们相反的状态。
2.16 还未来到的痛苦是可以避免的。
2.17 痛苦的因由是知觉者认同于被知觉者。
2.18 此世界有各样事物和知觉,是要让我们解脱于这个宇宙。
2.19 自然有四种特性:特定的、非特定的、有分别的、无分别的。
2.20 知觉者只是知觉本身,虽然纯洁,还是通过思维来看事物,而自我使他认同于这个思维。
2.21 这种知见的性质是为了知觉者的好处。
2.22 虽然对觉醒的人来说,这些都会毁去,但对其他人来说,仍然存在。
2.23 知觉者与被知觉者遇合,便产生这个世界。
2.24 无明是它的原因。
2.25 如果没有无明,没有知觉者与被知觉者遇合,知觉者便得到自由。
2.26 消灭无明有赖不断的明辨。
2.27 智能有七个阶段,随着知识增长,一个接着一个展现。
2.28 通过瑜伽的锻炼,那些杂染便会被知识之光去除,生出明辨的智慧。
2.29 持戒、精进、调身、调息、摄心、凝神、入定、三摩地,是瑜伽的八支。
2.30 非暴力、不说谎、不偷盗、不纵欲、不贪图。
2.31 无论何时、何地、在甚么情况,属于甚么阶级,这都是不可打破的誓言。
2.32 内外洁净、满足、对身体及感官的控制,学习经典、对神顺服,都是精进。
2.33 如果有反对瑜伽的思想,要用相反的去对抗。
2.34 毁灭的本能是有害的思想。无论是自己去做,去引生,或去认同。如果由贪婪、怒气、迷惑成为动机,无论是温和、中度还是猛烈,都会带来无穷的苦难和无明,因此要发展出相反的。
2.35 只要确定非暴力,敌意便会消除。
2.36 不说谎,便能得享工作的果报。
2.37 不偷盗,便能得享财富。
2.38 不纵欲,便能得享灵性上的强健。
2.39 不贪图,便能得到生命的知识。
2.40 洁净为身体带来保护,不会因与他人接触而被感染。
2.41 精神上的洁净,产生觉醒和对感官的控制。
2.42 满足产生最大的快乐。
2.43 身体以及感官的完美,因持戒而消灭那些不洁而来。
2.44 由不断的学习达至与上天合一。
2.45 三摩地是由注意力与神合一而产生。
2.46 姿势必须稳固舒适。
2.47 控制不安,对无限作冥想,便能做到。
2.48 这样,便不会受二元性骚扰。
2.49 掌握了姿势以后,便要控制呼吸。
2.50 控制吸气和呼气便是调息。在外、在内,以至于静止不动,都因应时间、地点和数目而调节,呼吸又细又长。
2.51 第四样是呼吸既不在外,也不在内。
2.52 于是对光之遮蔽便除去。
2.53 这样精神便适合作冥想。
2.54 如果精神脱离了知觉,而知觉亦不与感官混合起来,注意力便与自己合一。
2.55 于是达至对感官的最高控制。
第三章 禅定力量
3.1 凝神是将意识放在一物之上。
3.2 入定是周流不断的知觉。
3.3 三摩地是只有冥想的对象存在,对自身的知觉消失。
3.4 此三者形成静坐冥想。
3.5 由掌握静坐冥想,便得到智慧的光。
3.6 这种掌握是通过不同的阶段。
3.7 此三者比以前讨论的更为内在。
3.8 但就算是此三者也是外在于无种子的境界。
3.9 那种控制的状态是心灵联系上控制的活动,使那些习性消减下来。
3.10 这流通因不断练习而稳定下来 。
3.11 当心灵放在一物之上,对其他的兴趣便减退,便能达到入定。
3.12 在此境界,过去和将起的心象成为一样。
3.13 由此感官上的变化,便超越了事物的原理、性质各方面。
3.14 事物的性质是过去、现在、将来三个原理。
3.15 进化是由这三个原理不断的转化造成。
3.16 对这三种转化作冥想,便可得到过去和未来的知识。
3.17 平凡字句与意义的知识是混乱的。通过静坐冥想,便能得知一切生物声音的知识。
3.18 对过去的习性作冥想,便能得知过去生命的知识。
3.19 对他人的身体作冥想,便可知道他人的思想。
3.20 不是知道思想的内容,而是它的内在状态。
3.21 对身体的形状作冥想,对形相的知觉便被阻闭,对眼睛的显现便被分离,那个瑜伽士的身体便不被看见。
3.22 行为的后果有快有慢,从内在的控制得知死亡的时间。
3.23 对不同的气力,例如大象的气力作冥想,便产生大象的气力。
3.24 对内在的光作冥想,便得到精微幽隐和远处的知识。
3.25 对太阳作冥想,便得到世界的知识。
3.26 对月亮作冥想,便得到星球的知识。
3.27 对星空作冥想,便得到星空运动的知识。
3.28 对脐轮作冥想,便得到身体运作的知识。
3.29 对喉咙作冥想,便能中止饥渴。
3.30 对胸膛中的管道作冥想,便能使身体稳定。
3.31 对头上的光作冥想,便能拥有超觉的视力。
>3.32 由于直觉的力量,产生所有知识。
3.33 对心脏作冥想,便能得到有关意识的知识。
3.34 喜乐是从灵魂与智慧的无分别而来。通过对真我的冥想,便会得到真我的知识。
3.35 由此便达到超觉的听力、视力、味觉和嗅觉。
3.36 这些力量都是三摩地的障碍。
3.37 当知道了注意力受束缚的原因,瑜伽士的意识可以进入另一个人的身体之中。
3.38 控制了这个灵力,瑜伽士便能在水上行走,不受荆棘的伤害。他能克服死亡。
3.39 通过对生命能量的控制,身体发出光明。
3.40 对以太及听觉作冥想,便能听见上天的声音。
3.41 对以太及身体的关系作冥想,瑜伽士的身体便能变得很轻,能够在空中飞行。
3.42 对心灵作冥想,便能离开身体,那时无明便会去除。
3.43 对物质的精微和物理形状、状态及功能等作冥想,便能控制物质。
3.44 由此可使身体变得极小、极大,以及不可被损。
3.45 这个身体变得美丽、有力及强壮。
3.46 通过对器官生命力和它们性质和功能的冥想,便能控制这些感官。
3.47 这样身体便能像思想般飞快移动,控制超觉的感官,控制自然的元素。
3.48 通过对真我以及生命能量之间关系的冥想,便能做到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3.49 以无欲无求来毁灭束缚的种子,便能免除一切束缚,达到自在。
3.50 瑜伽士不要因这些灵力而骄傲起来,因为这样便会使他产生障碍及下堕。
3.51 对时间的运动,之前及之后作冥想,可以得到明辨的知识。
3.52 这种冥想可以分辨两样极相似的事情,就算它们的特性和地位都一样。
3.53 那直觉的知识能知道所有事物和它的性质。
3.54 当真我变得与生命能量同样纯洁,便达到完美与自在。
第四章 解脱自在
4.1 超自然力量可由前生而得、通过药物而获得、通过念诵咒文,以及通过静坐冥想而获得。
4.2 生命由低级到高级转化,是由于自然的创造力。
4.3 行为无论好坏都不直接引起蜕变,只是除去对自然力的障碍,就好像农夫在田里除去石头,才能犁沟灌溉一样。
4.4 意识可由真我的力量产生。
4.5 那个原初的意识,仍控制着那些被创造的意识。
4.6 只有那些达到三摩地的意识才能免于欲望,成为最高的。
4.7 瑜伽士的行为,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但对其他人来说是以下三者:黑的、白的和二者之混合。
4.8 由此三者,表现出与之相应的果报。
4.9 即使有时间、空间、物种的阻隔,由于记忆和习性,那些果报都能持续。
4.10 对喜乐的追求是永恒的,而欲望和习性则没有开始。
4.11 它是由因、果、支持与对象造成,没有这些,它便不存在。
4.12 过去与将来,各依它们的形式和原理而存在。
4.13 它们或潜藏,或显明,各按其特性。
4.14 所有事物都是合一的,因为这是整体的进化。
4.15 对象相同,但如果意识不一样,看出来便不一样。
4.16 事物之可知或不可知,取决于是否能被心灵认知。
4.17 ?事物之可知或不可知,取决于心灵被调整至的状态。
4.18 意识的调整永为知觉者所知,因永恒的灵是不变的。
4.19 那些心灵不能照亮自己,因为他们是作为对象而被认知。
4.20 知觉者与对象不能同时被知觉。
4.21 意识由另一意识所知,便造成无穷后退,引致思想上的混乱。
4.22 当心灵变成更高形式的灵体,便能知觉更高的意识。
4.23 在一切知觉中,知觉均被被知觉者着色。
4.24 心灵受欲望调节,是为了最高者工作,这是因为它的混合性质。
4.25 对于那些有分辨力的知觉者来说,他们的真我与思维分离。
4.26 得到分辨的意识,便能达到自由。
4.27 有些时候思维从过去的习惯而来。
4.28 上文说过,去除这些习性便是去除障碍。
4.29 那些达到完全的分辨,完全舍弃了各种欲望的状态,叫做三摩地。
4.30 到此所有痛苦消除,能排除各种因果的障碍,获得自在。
4.31 知识免除所有遮蔽,变成无限,感官的作用也变得很小。
4.32 完成了它们的目标,三态之进化便停止。
4.33 不断进化的到了最后,成为一种明显的转化。
4.34 当三态完成了它们的目的,便达到自在的境界,得知自身的所有知识。这便是绝对的自由。
何谓瑜伽──字源探端倪
胡荼 2001/8/21 版权所有 抄袭必究
(1) 导论
瑜伽,又作瑜珈;原为梵文,yoga之中文音译,本意是“合一”、“连接”、“结合”;即中国人所说的“天人合一”。古时东西方文化都有大我(天、宇宙万物之母)与小我(人、真我、小宇宙)要“合一”的概念。这是通过修行而达至的“境界”。故“瑜伽”一词指的是梵我合一的“境界”,是身、心、灵三者的升华,而非什么动作。这境界是无数求道者所渴望,通往解脱之门。所谓明心见性,人在宁静中容易领悟真我与实相,静坐冥想固然是重要课题:唐玄奘法师所译的《瑜伽师地论》,指的正是瑜伽师(修行者)禅定时渐次发展的境界(地)。我们只要翻查稍为大本的辞书,都会找到瑜伽一词的本意,实与今人所听闻的相去甚远。瑜伽哲学及其实践方法,对佛教、耆那教和印度教都影响深远。
(2) 字源浅释
瑜伽(yoga)一词,本出自梵文“Yoga”,原是指用轭连起,〔轭又作軶,即辕前以扼牛马之颈者(辞海)〕即服牛驾马之意。而后来引伸为接连、联系、结合、归一、化一、同一、统一之意,有和谐、等同的含意。有趣的是,英文‘Yoke’一词,正也是“轭”,其拉丁文字源也是连合、结合之意。
古代印度重要经典,如奥义书、吠陀经等一再提及瑜伽,指的都是“个体的灵”(小我Atman)与“宇宙大灵”(大我Mahatman)的和合归一,即中国人所说万化归一,天人合一的状态。这与佛教和印度教所指的三摩地(三昧)、觉醒、觉者、解脱、涅盘一脉相承。例如在印度教重要典藉《薄伽梵歌》(Bhagavadgita,简称Geeta)之中,天神克里希纳(Krishna 黑天)一再向阿周那讲解何谓瑜伽。
到公元前二世纪,帕坦加利(Patanjali 钵颠阇梨)总结各门瑜伽修行功夫而着《瑜伽经》(Yoga Sutra) [ 注1],因而有著名的《瑜伽八支行法》,即8个修持方面:(1)禁制 (持戒)、(2)劝制 (精进)(3)坐法(4)调息 (呼吸)(5)制感(6)执持(专注)(7)禅定 (入静)(8)三摩地。
在印度修行传统之中,这“小我”被喻为“宇宙大我”的能量反映(也就是基督教所称人是照上帝的形相而造的),所以两者是有方法重新合而为一的。这个反映(能量) 是以3圈半的形式卷曲,沉睡在人体脊柱最底部的三角骨(Sacrum Bone荐骨)之中。在合适的条件之下,这个潜藏而沉睡的能量,便会被唤醒而上升,直至穿越头顶(顶轮),令人得到觉醒与开悟,即是所谓Self-Realization (自觉──自性真我的觉醒)。身、心、灵的状态得到升进。瑜伽就是这个状态。
另一有趣的现象出现在现代医学名词:Sacrum(荐骨)的古希腊文原意是“神圣”(Sacred);而相对于顶轮,即头盖骨的脑囟位置,英文是fontanelle其拉丁文原意竟是喷泉(fountain)。这与印度古代诗人、圣者哲贤所记述的完全吻合。再者,三脉七轮的位置和花瓣数目,都与现代解剖学相符。这是否意味着古人向内寻索,则不同文化都有相同的理解?直到机械唯物论突起,内在修行参悟的传统才被淹没呢?
(3) 中文里的瑜伽
瑜伽一词,在佛典中曾取其意译,旧译作“相应”,似乎是自从玄奘开始才通用音译瑜伽。自此这词在意义方面开始蜕变、复杂化、思维化,甚至与原意脱轨。藏传佛教尤甚。打开中文佛学或宗教词书自一目了然。
到底应作“瑜伽”还是“瑜珈”呢?辞海只取“伽”。手头上的其它工具书,也只取“伽”。伽字多用于翻译词汇(如伽蓝),无独立意义。而“珈”则指妇人首饰。二者国音稍别,粤音相同。计算机打字,仓颉输入法之中瑜字的联想字库有伽与珈可选,以伽为首。
到近代,很多人用珈,成了时尚,很可能是取其与瑜字同部首,外形统一,易于记忆;更可能是发音的取向:珈的国音现在译得较准确。但是否因元清两朝外族入主中土,汉语正音受干扰,北音南移之故?还是原文也经历了语音上的演变?那是语言学的课题。
有关瑜伽修行中所唤醒的那个沉睡的能量,位于脊柱底部荐骨里的“kundalini”,音译作“昆达里尼”。印度文化初传至中国时,因其梵文本意为卷曲(kunda),而且上升时是以蛇绕棒(如双龙绕柱)冒起的形相,故曾被译作灵蛇。亦有音译“军荼利”等。道教有称之为“灵能”。密派方术(tantric)修炼时发觉有火焚身,故译为“拙火”,实为严重误解,只因其方法错误(用男女交合或邪术)令神圣的(sacrum)三角骨里的“大我的反映”受玷辱而惩罚所引起的后果。真正的修行不但令人安享宁静的乐土,亦感清凉宜人的舒泰。可以说,这类方术令整个瑜伽体系蒙污。在印度,这类东西已被摒弃,只是有些人为私利而向西方人推销。
为免误会,现把 kundalini 译作灵量,取其灵圣的力量之意。[注3]
(4) 瑜伽流派
从瑜伽一词的本意着眼,就可看出瑜伽修行的最终目标是跳出俗世框框,达到万化归一,觉醒开悟。
二千多年前流传至今,一向被奉为圭臬的《瑜伽经》向我们启示,瑜伽是身心灵的全方位修行,要用不同方法全面地配合来达成解脱的。前人领悟到,很多功课有助修行,例如适当的饮食、戒律、行善(karma)、调理脊骨的运动 (调身)、注意呼吸(调息),甚至诵念经文(mantra)、向上天虔敬(bhakti)、增加知识(Jnana)、唤醒灵量(kundalini)等等都大有裨益。不过,若帕坦加利在天有灵,见到后人把这些修行功夫分崩离析地拆开,各自成派,而且死板板的教条主义,一定摇头叹息。
他一再强调禅定,入静的重要。却很少在“调身”方面落墨。
很明显,即使用软骨功来调理脊柱,从而调理不同的能量中心(三脉七轮),也应经过诊断和处方,一个动作只对应一个问题。可惜今人不单把这种运动型瑜伽(正名为 Hatha Yoga哈达/诃陀瑜伽,亦称日月瑜伽)视为瑜伽一切,还不经诊断(也不懂诊断!)便一蓝子练习所有体位 ( Asana式子),实已偏离正轨。有如一口气把药柜里的药一个接一个吞下肚。还有什么减肥瑜伽,美容瑜伽等标题出现,可谓离题万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古人把忠于瑜伽八支行法,方式全面而地位崇高的一派称为 Raja Yoga(王瑜伽),意即有如王者般地位崇高的瑜伽。(博伽梵歌被称之为王学(Rajavidya))。可惜这名词近代被某组织占用注册。是否名副其实,不便评论,但显然我们不要太天真,只需问他们几条问题自会不说自明。
(5)瑜伽的宗教观
瑜伽哲学与实践方式,讲求“天与人”的合一。天是什么?印度人称宇宙大我为梵、大梵、梵天 (Bhrama)、甚至有湿婆 (Shiva) 之类的名号,还会把宇宙无所不在的大能称为Paramchaitanya、Ritambhara-Pragna 之类的名称一大堆。有时这“大能”又以不同形相受人膜拜、顶礼。中国人则含蓄而简单地称之为“天”(或如老子说无以名之,姑且称之曰“道”)。至于何谓天人合一之中的“人”,亦非三言两语道尽,可以涉及很多深层哲理。从这个角度讲,瑜伽修行探索天与人的关系与真谛,而且三脉七轮又代表了人与天的不同面貌和素质,有这样一套完备的宇宙观,显然可以称得上是“宗教”。不过,那是一种“内在”的宗教,或称之为“正法”(dharma达磨);与一般外在的、有形相的,教条化、有组织的 (institutionalized) 的宗教迥异。那是古已有之、个人化的、向内在“真我”的探索与修持而已。
(6)结语:现代的冲击、亘古的宝库
今天要了解印度文化的精粹,不得不研究瑜伽,瑜伽哲学不但影响了历代印度人的生活方式与思维,也对佛教、耆那教,甚至锡克教,波斯祆教都影响深远。
不过,可以这样说,现代化的巨轮,假科学之名而来,加上印度经历了英国殖民统治一个世纪,很多古老传统智慧,如养生、医药等,都受到无可弥补的侵害。瑜伽知识也不例外。有位印度裔朋友告诉我,若不是在香港接触了霎哈嘉瑜伽,根本不会知道昆达里尼、三脉七轮的真谛。 加上现代社会的简约主义,物质挂帅,快餐文化推动下,令深层而内在的东西根本无市场,就更快被淹没,或遭过分简化(over-simplify),以致歪曲。举例说,西方人要了解瑜伽,大都只会练习折手屈腿的哈达瑜伽,部份原因是因为要把印度养生方法介绍到以基督教义为主体的西方世界,就不得不回避天人合一、有神秘色彩,或会引发宗教观点争辩的部分。加上在现代西方医学的唯物论之下,只讲机能肉身,做一下伸展运动,就免却很多麻烦;另一方面,现代人乐于,也惯于见到 spectacular(壮观)的影像,软骨大法就大有市场呢,(除了以上最后一点外,中医在现今世代的命运也差不多,玄学部分也经历过一翻现代化的洗刷和冲击。〕
至于昆达里尼是个母性能量(滋养各能量中心),且反映了上天母性的观点,在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会父权式的家长管治模式下,根本难有生存空间,什么万物之母,Adi Shakti (太初之母) [注2],西方人根本摸不着头脑。谁人谈论,随时有被打成异端邪说之虞。
要知道,kundalini这个词,除了包含kunda(卷曲)的意思外,字尾(suffix)的lini已揭示了她的母性身份。
所谓明心见性,古人正是在深层入静之中参悟“真我”和这小宇宙与大宇宙合一的个中玄机的。讲求的是亲身体验,而不是什么科学辩证或理据。但有关的古代文献,竟与今日的科学发现不谋而合。
可以说,瑜伽冥想是上天赐给人类的无价珍宝。
神圣荐骨(On the Sacrum Bone)
译自霎哈嘉瑜伽国际(英文)网页
http://www.sahajayoga.org/newsletter/archive/issue02_01
我们在以往的文章已经讲过,觉醒开悟(自觉)是可以借着唤醒沉睡在脊柱底部的荐骨(三角圣骨Sacrum)里的精微灵性能量而达到的。
有关荐骨的资料,很值得详细探究。荐骨(Sacrum)这个解剖学名词,源自hieron ostoun (希腊文,意为圣骨),它从〔医学之父〕希波格拉底(约公元前四百年)的时代开始已被人采用,后来由罗马人翻译为sacrum(拉丁文意为神圣sacred)。Halyah(链或脊椎,希伯来文)一字之中带有天神yah(耶和华yahweh的简称)的名号。
为何这块骨头一直被人称为“圣骨”呢?那一直是数个世纪以来的疑团。有人推测这骨曾被用于献祭仪式;有些人以为它有保护生殖器的功能(生殖器也被人视为神圣),又或许到“最后审判”时此骨要完整无缺才能盛载救赎。古人相信,人死后,最后一块腐朽的骨头就是荐骨。(在犹太人民间传说故事中得到引证)[1]。这种想法也在伊斯兰教找到。其中一段圣训这样记载阿布?胡赖勒传述:先知说“……人的肉身一切终归消逝,腐灭,唯有最底的尾骨(last coccyx bone)(阿拉伯文Al-ajb)除外。”[2]。如是者,大家就不会因为瑜伽修行者认为唤醒昆达里尼就等同获得救赎而奇怪了。
Etzem一词(希伯来文意为骨头、精粹;埃及文tz是脊柱)之中含有etz(希伯来文意为树)为字根,是因为荐骨sacrum(希伯来文为atz)一再被指为树(生命之树,创世记第4章)的种籽形相 [3]。我们认为“etzem”一词具有双重意义,令我们可以更正确地理解《圣经》创世记之中,阿当谈及“女性原理”(夏娃)的说话:“这一次这是我众多骨中之骨……它要称作女人(创世记2:23)”。换句话说,这一句可以这样讲:“她是我骨中的精粹所在。”(昆达里尼这女性化能量乃相关骨头的神圣精粹所在)。
三角骨Mooladhara被称为受到神袛格涅沙(Ganesha)守护和掌管。在印度神话之中,格涅沙被描绘为象头童身的子神。事实上,任何一本解剖学书籍都会显示出,组成荐骨的一组骨块就是大象头胪的模样。(大象的三角形脸庞),两侧是髂骨(iliac bones)组成双耳,而尾骨(coccyx) 则在下方组成弯弯的象鼻。相似的是,神圣之音“唵” (Aum)( 另一与格涅沙有密切关系的符号)的书写形相也描绘出侧面的象头:耳朵在左,象鼻在右。
字词释义──”瑜伽” Chinese Lexis of Yoga
编者注:
1. 下列所引各条,可让读者看出中国佛教自唐玄奘法师开始翻译,并收纳了瑜珈的知识后,这词在义意方面的蜕变、复杂化、思维化,甚至与原意脱轨。故与藏传佛教相关的条目本刊全部不录;
2. 原文照抄,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刊立场;读者亦不必深究。
3. 原文多处“钵”字本从“金”字旁,但计算机打字之限,只能取其异体字,但二者相通。
4. 瑜伽八支行法(八支则)有不同译法,下表比较采菊译《瑜伽经》(明师出版社1999 http://www.angelfire.com/biz/onlinebooks)、《宗教大辞典》(任继愈编,上海辞书1998)、中译本《薄伽梵歌》 (张保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6页[注释部分],1993) 及另一本玄学字典[ 据悉前三者都是依据普遍译名而选定的。 ]:
1
2
3
4
Yama
Niyama
Asana
Pranayama
采菊
持戒
精进
调身
调息
任继愈
禁制
劝制
坐法
调息
张保胜
禁戒
遵行
正坐
调息
某玄学字典
道德上的自制
自我养成
肢体锻炼
呼吸控制
5
6
7
8
Pratyahara
Dharana
Dhyana
Samadhi
摄心
凝神
入定
三摩地
制感
执持
禅定
三昧
制感
执持
静虑
三昧
意识控制
专注
静心
超意识状态
下文摘自《宗教大辞典》
任继愈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瑜伽(梵文Yoga)
印度教徒实现解脱的修习方法。“Yoga”原义为”轭”或”枷”,有”用轭连结”,服牛驾马的意思,后引申为“结合”、”化一”等义。据《薄伽梵歌》解释:瑜伽是个人灵魂(小我)与宇宙灵魂(大我)结合化一的手段。公元前2世纪的《瑜伽经》详述瑜伽的8种行法。后又发展出智瑜伽、业瑜伽、信瑜伽、王瑜伽、和诃陀瑜伽等。
瑜伽八支行法
印度教瑜伽派的修持方法。最早见于公元前2世纪的《瑜伽经》。八支行法,即8种修持方法:(1)禁制,包括五种禁戒:不害、诚实、不盗、不淫、不贪。(2)劝制,指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包括清净(对身体、食物的清净称“外净”,对内心污浊的清净称“内净”)、知足(不求自己份外之物)、苦行(耐受饥、渴、寒、暑、坐、立之苦,遵守斋食、巡礼、苦行等誓戒)、读诵(努力学习经典,念诵圣音“唵”)、敬神(祟信自在天、奉献一切)。(3)坐法,即保持身体安稳自如,轻松自然,如莲花坐、吉祥坐、杖坐等。(4)调息,即调整呼吸。(5)制感,即制止心和感官的各种活动。(6)执持,指心专注一处,专注点可以是身体内的一处,如脐、鼻尖等;也可以是外界的对象,如月亮、神像等。(7)禅定,亦称“静虑”,使心持续地集中于静虑的对象。(8)三昧(samadhi),指心与静虑的对象冥合为一,主客观完全融合,是修持的最高目标。8支中,前5支称“外修法”,主要修自身行为,如善恶、爱憎、欲求和身体活动,如坐法、呼吸等。后3支称“内修法”,主要修体内的精神活动,如禅思、静虑等。
瑜伽部 即“瑜伽续”
《瑜伽经》(Yoga-sutra)
印度教瑜伽派哲学的根本经典,约公元前2世纪由钵颠阇梨所着。此经在数论二十五谛的基础上建立外加大自在天在内的二十六谛学说,并对瑜伽修行的方法和目的进行系统的阐述。全书共4章,194个简经。第一章为三昧章,论述三昧的性质、类别和目的;第二章为方法章,论述入定的方法;第三章为神通章,阐述修持所获得的超自然力量及其种类;第四章为独存章,阐述修持的最终目的解脱。
《瑜伽论》即《瑜伽师地论》
瑜伽派(Yoga)
印度教正统哲学派别之一。瑜伽的思想与实践起源于远古时代,作为哲学派别出现于公元前2世纪,创始者为钵颠阇梨。主要经典为《瑜伽经》、《瑜伽论》等。在发展中与数论派相结合,形成姊妹学派。其理论与数论类似,但也有差异。在数论二十五谛说的基础上,另立主宰神或自在天,认为自在天指导原初物质的活动,是原初物质的动因,从而增加有神论色彩。在认识论方面,重视对心(意识和心理活动)的修持。认为心的作用有五种:(1)正知,即正确的认识;(2)似知,指错误的认识;(3)分别知,即想象;(4)睡眠,指心在睡眠中以非存在为表象的认识;(5)记忆,指过去行动留下的种种潜伏的印象。瑜伽修行的目的是通过种种行法,抑制心的这些功能,使人的灵魂与宇宙精神相结合。在实践方面,提出“瑜伽八支行法”,包括禁制、劝制、坐法、调息、制感、执持、禅定、三昧等。该派学说与实践方法对佛教、耆那教和印度教其它派别的瑜伽修行都有重要的影响。
《瑜伽师地论》(梵文Yogacarabhumisastra)
略称《瑜伽论》,亦称《十七地论》。佛书名。传说由古印度弥勒口述,无着记录,唐玄奘译。一百卷。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法相宗所依的根本论书。全书五部分:(1)“本地分”(卷一至卷五十),把瑜伽禅观境界分为“十七地”;(2)“摄决择分”(卷五十一至卷八十),论述十七地的要义;(3)“摄释分”(卷八十一、卷八十二),解释诸经的仪则;(4)“摄异门分”(卷八十三、卷八十四),述经中诸法的名义和差别;(5)“摄事法”(卷八十五至卷一百),论述三藏的要义。全书论释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自性及其所依,禅观渐次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境界,以及修行瑜伽禅观的各种果位。认为世界万有不过是心识阿赖耶识的暂时显现,要人离弃有无、存在非存在等各种形相,而悟人“中道”。玄奘之前有不少异译本,但只是其中一部分,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十卷,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菩萨戒经》九卷,皆相当于卷三十五至卷五十的“菩萨地”;南朝陈真谛译《决定藏论》三卷,相当于卷五十一至卷五十七的“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藏文译本。
瑜伽行派(梵文Yogacara)
亦称“大乘有宗”。与中观学派并称为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派别。“瑜伽”意为“相应”,即与理相应,属于“观”(毗钵舍那);“行”指修持,此处特指禅定(奢摩他)。通过止观思悟佛教“真理”,以证得大菩提、大涅盘。据《显扬圣教论.成瑜伽品》解释:般若之“正慧能到彼岸,是大菩提最胜方便,故名瑜伽”。因主张“万法唯识”,故亦名“唯识学派”。约4-5世纪为无着、世亲兄弟创立,其着作主要保存在汉、藏文译本中。代表作有《二十唯识》、《三十唯识》、《摄大乘》、《大乘阿毗达磨集论》、《辨中边》、《缘起论》、《大乘庄严经论》、《成业论》等八部。尊弥勒为始祖,以《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等为经典依据。学说要点是:(1)“安立(相当于“施设”)大乘唯识”,“内识生时,似外境现”(《唯识二十论》)。离心识之外,没有任何独立存在的客体。(2)能够变现世界一切事物的有“三类八识”,即阿赖耶识、末那识和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所谓“三能变”。(3)心识各具有作为能见的“见分”和作为所见的“相分”二种主要职能,认识的发生即是“见分”取“相分”为对象的活动。(4)根据唯识道理,用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之“三自性”说,解释一切认识现象之有无、真假。(5)把佛教修习的全部目的,归结为阿赖耶种子的“转依”,即用佛教的世界观取代世俗的世界观。(6)在论证“唯识无境”和指导宗教实践上,进一步完成佛教名相分析系统,建立所谓“五位百法”,并发展了佛教逻辑“因明”的方法。(7)提倡“种姓”说。“有情”行为和果报,由种子决定;因为“种子”性质不同,决定“有情”有五种差别:二乘、菩萨、不定和无姓。“无姓”指无涅盘法性,不能出离世间。但“种姓”是否绝对不可变更,其内部有不同解释。此派在论证唯识无境的命题中,充分运用认识的主体性功能和生理、心理在造境和取境上的若干机制。6世纪后,该派以印度那烂陀寺为中心,先后出现过许多学者,中国汉传有十大家,藏传有四家。可分为两派:(1)唯识古学,以难陀、安慧为代表。难陀首先在“唯识无境”基础上提出见分、相分二分说,但认为相分无体不实在。安慧继承难陀,进一步认为还有第三分“自证分”,且唯以此分为实有,其余二分“情有理无”。因二人皆否认相分的真实性,见分也无其行相,故其学说称“无相唯识说”。(2)唯识今学,以陈那、护法为代表。陈那首提三分说,护法又立“证自证分”,成四分说。二人皆主张相分真实有体,见分取相分为境时,见分上会生起相分之“行相”,故亦称“有相唯识说”。这两家学说的论着,也多保存在汉、藏文译本中。中国南北朝时菩提流支和真谛所传,基本上属唯识古学,唐玄奘主要传译唯识今学。继承陈那的量论和因明并加以发展的是法称,由此形成着重研讨佛教认识论和逻辑的学派,在中国藏传佛教中保存最多,影响最大。此外,7世纪的月官在藏传佛教中亦有颇高的地位。
瑜伽心理学
宗教心理学分支之一。研究古婆罗门教、印度教和耆那教信徒为求得心灵的彻底解脱而进行的宗教修习活动中的生理学、心理学问题。印度教认为修炼瑜伽是使世俗的人同天上的最高神“梵天”合而为一,进入精神上的理想境界。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认为,修习瑜伽可通过控制心意和感官,使人遁弃物质欲望、恐惧和愤怒,净化心灵。瑜伽心理学认为,正确处理好瑜伽修习中的身心、形神关系,可由精神上的认同,达到生理上的协调,主张从医学心理、生理心理角度发掘瑜伽修习中符合现代医学和心理治疗方面的合理内核,以揭示身心相互关系的规律和机理。在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宗教心理学研究中,瑜伽心理学尤其侧重这方面的探索。
霎哈嘉瑜伽详解
霎哈嘉瑜伽
人体精微能量系统详解
人体的精微能量系统(Subtle System)共有三个部分:
人类虽有肤色种族的不同,但这些都只是表面的分别。在这个看得见,物质性的身体外,我们还有一个看不见的、灵性的身体(subtle body)。这个灵性的身体是由灵量(梵文Kundalini昆达里尼) 、三条经脉和七个轮穴 (Chakras) 组成。
灵量(Kundalini)
灵量是从梵文”Kundalini” 这个字翻译过来的,这个字的本义是卷曲,在印度的古籍中,这个字被用来指在人体脊柱底部,卷曲成三圈半的能量。随着佛经传入,有关灵量的知识也传入中国,当时按音译为“军荼利”、后亦有译作“昆达里尼”、“灵蛇”、“拙火”、“灵能”等。我们译作灵量,是取它是个灵性的能量的意思。
灵量位于我们脊柱底部三角形的荐骨的位置。这块荐骨( 骶骨) 医学上称 Sacrum bone,古希腊文原意为圣骨(Sacred bone)。当人还是胚胎的时候,灵量便从头顶进入,通过脊柱,潜藏在三角骨的位置,卷曲成三圈半的形状。灵量是个母性的力量,我们体内的灵量是外界万物之母的力量的反映。这个母性力量一直养育着我们,照顾着我们。她知道我们的一切,到了适当的时机,在适当的条件下,灵量便会升起,将我们连接到无所不在的整体能量去。这时我们便说那人得到了“自觉”(Self- realisation),他得到了觉醒,他悟了道,他知道了真我,他知道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关于灵量的知识在许多古代文化中都存在,例如在中国,老子所说的那个万物之母,“先天地生”、“为天下母”的力量,便是灵量,他称之为“道”。锡吕·玛塔吉女士说,老子是个诗人,所以他用文学的手法来说明这个“道”。老子说:“譬之若江海”,是用扬子江来比喻灵量的升进。灵量升起时,要通过上面的几个能量中心,才能通过顶轮而出。如果这些能量中心有阻塞,灵量便很难通过。这种情况,就好像是在扬子江开始航行时很困难,有许多旋涡和大石,但通过重重险阻,接近海洋的时候,便变得风平浪静了,最后还会进入大海,与整个海洋合一。
有些人是生下来就已经是得到自觉的,因为他们与上天的能量接上,因此往往能成贤成圣,成为文学家,音乐家,为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在过去,这些得到自觉的人只是人类中的极少数,通过霎哈嘉瑜伽,越来越多的人会得到自觉,这是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事情,亦将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三条经脉 七个轮穴
三条经脉
我们人体精微能量系统的另一个构成部分是三条经脉,分别是左脉,中脉和右脉。三脉是我们人体内的三种力量,左脉掌管我们的记忆、过去和情感方面,右脉掌管我们的思维、未来、行动以及计划力面。一般人由于中脉没有打开,只能使用左右两脉的能量,而且他们多数不能两边平均使用。有些人使用左边的能量多些,有些人使用右边的能量多些,于是造成两种很不同的人格。
左脉
倾向左边的人很内向,他们感情丰富,却怯于表达出来,往往多愁善感,顾影自怜。他们的好处是较有艺术气质,比较容易相处,不曾去主宰别人,无事生非。缺点是性格怠惰,做事优柔寡断,缺乏条理性,很容易受别人的支配,在现今竞争剧烈的社会,他们的成就往往有限。
右脉
倾向右边的性格外向好动,好作思考计划,勇于表现自己、却缺乏情感及艺术方面的发展。他们的好处是办事能干,井井有条,懂得组织他人为自己做事,由于他们能量较多,做起事来像有用不完的精力似的,所以能够有魄力做大事,在现代的社会,这类人往往成为政客、官员、行政人员等,有一定的成就和地位。但他们的缺点是自我过大,以为一切都在他们掌握之中,他们只看见自己,却看不见他人。在小的层面是去利用他人,在大的层面是去侵略和掠夺其它国家。倾向右脉的人肝脏往往过热,脾气暴躁。
中脉
打开了中脉的人兼有二者的长处,却没有二者的短处。他们看见人最崇高的灵性方面,于是能欣赏别人、享受和别人在一起,真正做到相亲相爱。古往今来,真正的大文学家、大音乐家都是打开了中脉,得到了自觉的灵。他们的灵感来自天上。就算有些在世时得不到承认,但却只有他们的作品能通过时间的考验,成为不朽的作品。许多人在欣赏之余不明所以,只觉得他们的作品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其实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有清凉的能量散发出来,并使人自然而然地进入无思无虑的状态。打开了中脉的人许多亦成为历史上的大人物,他们在历史转折的关头出现,带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闯出一条新的出路。但他们却不曾陷入自我的陷阱,他们许多都能保持谦虚,并不将自己置于他人之上。有些得到自觉的人社会地位并不高,没有多大成就,但他们都能表现得与众不同,并向周遭散发出平安,令身边的人感到喜乐。
由于霎哈嘉瑜伽的练习方法是先打开一个人的顶轮,让灵量沿中脉上升,所以不会发生出偏差的情况。中脉连接到的是集体的无意识,即宇宙无形无象的整体能量。中脉所代表的是现在,即当下此刻。锡吕·玛塔吉女士经常说,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是不存在的。唯有在现在此刻,我们才能够知道真实。
灵量 七个轮穴
七个轮穴(Chakas)
我们身体能量系统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七个轮穴。这些轮穴是身体上能量的进出口,这些进出口在身体上主要有七个,因此一般说有七个轮穴。但其实除了这七个大的外,还有许多小的,分布全身。经脉也是一样,除了三条主要的外,还有许多小的。人的身体远比今天医学所了解的复杂。
现代医学发现,这几个轮的位置其实相应于人体脊柱上的主要神经丛(Plexus),是控制我们身体的枢钮。古代的瑜伽士更确切的描述每个轮的花瓣数,这些花瓣数目和该神经丛处的副神经丛(sub-plexus)也相应。此外,每一个轮都有它独特的特性和功能,我们以下逐一介绍。
七个轮穴由下而上分别是:
根轮、腹轮、脐轮、(幻海)、心轮、喉轮、额轮和顶轮。
【自觉】是霎哈嘉瑜珈的第一步
“霎哈嘉”,解作“与生俱来”或“自然而然”;“瑜伽”的意思是“连接”。其含意显示:整个机制是与生俱来的,其过程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过份及极端的努力。这好比种子发芽,当种子被放在大地中,自然就会发芽。
灵量位于我们脊柱底部三角骨的位置,灵量 (Kundalini 昆达里尼,中国古译作“军荼利”)梵文解作卷曲,是指卷曲的力量。当人还是胚胎的时候,灵量便从顶轮进入,通过脊柱,潜藏在三角骨的位置,卷曲成三圈半的形状。灵量是个母性的力量,我们体内的灵量是外界万物之母的力量的反映。这个母性力量一直养育着我们,照顾着我们。
【自觉】就是灵量(Kundalini 昆达里尼)被唤醒的过程。通过【自觉】这个过程,将我们的真我连接到无所不在的整体能量中去。这是一次真正的洗礼,是我们精神的重生,也是人类进化的下一步。就好像小鸟出生的时候是一只蛋,它必需要作第二次的出生,变成小鸟,才能获得自由。梵文中叫一个得到自觉的人为dijaha,而一只小鸟也是叫dijaha,便是这个意思。
只要我们有真诚的愿望,按照我们所介绍的简单的方法,这个灵量就会被容易的温和地唤醒。当这个灵量被唤醒,它将从三角骨升起,并穿越其上的六个轮穴。当它穿越顶轮至上,我们将进入无思虑的境界,同时又是非常清醒的。便达到“瑜伽”。没有唤醒灵量,不可能有“瑜伽”。
这时我们便说那人得到了“自觉”(Self realisation)。
得到自觉的人的能量场的物理基础
采菊译
(这是1998年6月在现俄罗斯莫斯科举行的一次霎哈嘉瑜伽科学会议的其中一篇讲稿。该科学会议的主题是“健康、和平、道德与东西方文化”。之后,大会将讲稿辑录成书,由俄国的霎哈嘉瑜伽集体出版,本文便是根据此书翻译而来的。)
报告人:A.E. Akimov
莫斯科自然科学研究院院士
合作人:G.I. Shipov
国际跨学科科学研究中心非传统科技探索院士
刚才雷鸣般的掌声使我有机会感谢锡吕·玛塔吉女士那精彩及内容丰富的报告。那报告会长留在我们心中的。我是个物理学家,因此我想以一些物理学家和自然科学的专家很着重的字词来开始我的报告。在讨论【真理】(Truth)这个概念的时候,人们通常说每一个科学家都是在他们的学科里追寻真理。物理学家在物理学里追寻真理,化学家在化学里追寻真理等等。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和我的同工史朴夫(G.I. Shipov)先生都是“走错了路”的物理学家。因为我们不在物理学,也不在一般的自然科学中找寻真理,只在物理学中找寻知识,而我们知道真理是高于物理学和自然科学的。我们过去20年的研究是建基在一些基本的信念之上,这些信念与那所谓现象理论的成果很不同。我们不是从自然出发,而是从一些设定出发,而这些设定是不能被完全证实的。
我的同工史朴夫(G.I. Shipov)的研究指出,这个自然界除了四个明显的互动之外,还存在另一个互动。而这个知识在很久以前已为人所知的了。除了学校教我们的原子核的强烈互动之外,除了原子核的电子衰变的微弱互动之外,除了电磁和地心吸力的互动之外,还有一种互动,一种能量场,我们叫它“扭场”(Torsion Field)。
电磁学的理论从一些简单的实验开始。在古希腊,人们用玛瑙造的梳子梳头,梳子上会附着一些头屑。这个实验便开启了电磁学的时代。在公元前六世纪,在中国的古籍中,也有记载人们拿着一枝树枝找寻水源,这也代表了扭场的应用了。尽管扭场这个字是在1922年,在Cartane 的着作中才首次出现。它将这个世界的结构以一简单的图表来表示:
1. 物理真空(30年代,爱因斯坦的着作)
2. 基本分子,或电离子(本世纪中叶)
3. 气体
4. 液体
5. 固体
史朴夫的研究证明,还有一种更高层次的物质组织,叫“基本扭场”(Primary Torsion Fields)。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这更高的层次是不能用公式的语言来描述的。它们都属于一类叫“绝对的无”(Absolute Nothing),这”绝对的无”产生万物,并吸收一切事物。我们可以称它为“绝对的有”(Absolute Everything)。现在,我想大家重温一下巴利女士(Alice Bailey)的图表,这图表介绍了不同层面的结构。巴利女士的图表有七个层次。最低的那一层是物质层,而它里面亦包含七个子层次。我希望大家注意,那第三个子层次与你们现在所见的图表完全相同。那个时候,科学已经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它们都表示在巴利女士的图表之中。跟着还有四个子层次,是还未被发现的,她叫这几个层次为第四以太层、第三以太层、第二以太层和第一以太层。目前,科学已能定义这些以太层,以及显示它们是什么,至少有一部分是这样。第四以太层又被称为电离子。
据巴利女士说,第三以太层是物理真空,第二以太层则是基本扭场,而这个能量场是与意识相连的。在我讲述第一以太层之前,我想先说一些不同的东西。刚才我说我们在物理学中从未追求真理,我这样说不是偶然的。我们知道物理学只使我们有些新的物理学知识,但这都是有限的。其次,我们要显示我们知识的计划。我们已经说过,现代科学可以揭开第四、第三和第二以太层的奥秘,可是现代科学并不能解释什么是第一以太层,以及更高的层次。我们有理由相信,现代的数学工具已经竭尽了它的能力,我们需要新型的非二元逻辑来作出新的发现。
第二点是最重要的,许多科学家认为他们的所有发现都是他们自己造出来的。在五年多以前,有个英国的物理学理论家彭鲁斯(Robert Penroje)出版了一本书,据我所知他不熟悉神秘学,他只会数学。他出版了一部叫《至高者的新精神》(New mentality of the superior)的书。在书中,他分析新知识从何而来。他是根据严格的现代数学和物理学作出分析的。他作的结论令人很难相信是由像他这样的一个人说出来的。他说,我们可以明白定理和定律的证明,但我们不能明白新知识是从哪里来的,除非我们假设有一个数据库存在于某个地方,储存了关于所有事物的全部数据。而且我们也不清楚,这些知识从什么地方,并且如何进入那些科学家的头脑。我相信任何一个神秘学家都可以说明这是怎样运作的。我们可以说,如果一个科学家接收到一个观念,那表示他被准许去得到这个知识。如果一些科学观念遇到一些困难,那要么表示根本不可能明白那个知识,要么表示那个知识是还未成熟的。
我们可以说,在物理真空的理论架构里,有许多结果不仅是科学上稳固的,而且也是在技术上稳固的。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可以在实践上被理解,扭场在意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们可以花很长时间来讲述这一点,但现在我只想举一个例子:设想我们有一个仪器,它的大小像两个香烟盒一般。跟着我们有个熔炉,用来熔化金属,而我们把熔炉置于地面之下,使电磁讯号不能进入熔炉。现在我们把仪器放进熔炉,在熔化完毕后,我们发觉金属的结构已经改变。我不能用电磁波来达到同样的结果,甚至没有屏障也不能做到。而我使用一个工具,它损耗的电力比一个手电筒还要少,而我用它便改变了个体积达100kg的金属的结构。这不是一个实验,而是一项技术发明。
跟着我在相同的实验室做同一个实验,但找来一个开悟了的,且有较强视觉功能的人。他看了这个实验,并明白这仪器所放射的和金属受工具影响的结果。然后我叫那个人做同样的实验,就像他所看见的一样。在实验做了之后,结果是金属改变了结构,就像先前的实验一样,可是它的机械性质却比先前的器具增强了10-20%。这是个如何在物理学中借助那个叫扭场的精微能量的实际例子。这都是通过仪器做的,而不是通过人做的。
现在我想告诉大家另一个例子。在大战以前,人们已经发现,当我们拍照时,无论是拍什么或拍谁,扭场的精微能量都会对菲林的乳胶粒的结构造成影响。我们甚至可以明确说出有什么改变。那是菲林乳胶粒的旋转状结构改变了,但并不影响可见的影像。第二,在我们国家有六项研究,可以用普通的照相机得到不同的影像,与别的人很不同。他们明白到这些像球体、线状和其它复杂的结构是扭场在照片上的显示。但有一些地方却很奇怪。如果一个人有比较发达的视觉功能,或有打开了的通道,当他拍照时,这些能量场的结构便会显现在照片上。如果那菲林是由一个普通的人拍摄的,他并没有所有那些性质,那么那些照片便不会显示出那些扭场的结构。因此我们可以作一个假设,这背后有一个技术原理:当照片是由一个有相应性质的人拍摄的,那么在拍摄的过程中,菲林的乳胶粒便会将传统的影像和从被拍摄物体来的扭场一并吸收。同时,就好像工程人员说的“载波”(Support signal),从那人而来的载波也会被一并吸收,这样照片中便出现异常影像了。最著名的是由卡波夫(N.K. Karpov)在10年前所拍摄的例子。
照片a
图中照像是一个人在静坐冥想当中。我们可以看见一个光亮的圆球状的扭场结构,那便是精微的能量。它们有三股,其中一股来自静坐中的那个人,此外还有二股平衡的能量。
照片b
我们可以看见两个螺旋状的结构(一左一右),在被照的那个人之上。
照片c
这是在户外拍摄的。我们可以看见在那人头上显现的结构,并且形成其它附加的结构。
照片d
照片拍摄的是一群在静坐中的人。我们可以看见,这群人创造了一个集体的能量场,这个能量场很清楚,并且是集体性的。
现在我要向大家展示一些我心目中独一无二的事物。
照片中的是锡吕·玛塔吉女士。你们可以看见一些从未见过的结构,它们很可能是基本扭场的反映。我可以说:可能那些精微能量的层面太高,以致不能在物质界粗糙的层面反映出能量形成的结构。而且很对不起,这部投影机不能连续的显示六张相片。我会一张一张的转换它们。
照片1
过程开始时,一切都和普通的照片一样。
照片2
第二幅照片显示能量场的改变,我们要观察那长椅和那些长条状的靠背。空间的旋转结构的改变是如此之强,如果我们不是先看见那长椅的话,便很难认出它和照片中的其它事物。
照片3
渗透得更深了。我们可以看见空间本身的改变,那集体能量场的源头相信是锡吕·玛塔吉女士,并连接着在她背后的人群。
照片4
空间结构的改变在另一阶段更为强烈。我们甚至看不见长椅了。但同时你可以看见那中心。如果你认真审视的话,你会看见一张生动的脸孔。 那是一个光明的影像。我想能问锡吕·玛塔吉女士那张脸是谁就好了。
这张脸是一个瑜伽修习者,还是一个超越层面的投映?
照片5
在最后的阶段,你可以看见那空间的完全结构。这个结构反映了灵性层面的高层次,以及她那爱的高度潜能。
翻译员:对不起,锡吕·玛塔吉女士说,空间是被这个力量所改变。
报告人:是的,我要说的是空间被那精微的能量,即扭场所改变。
但我们说“扭场”这个名词时需要多一点的解释。那所谓精微的层面并不包含任何能量。所有那些在精微层面的互动和效果是由那些信息所作的。但信息的输出可能是干扰物体的能量状态的改变。还有一个事实是很重要的,就是空间结构的改变是没有类型上的限制的。我不认为我们的集体想象可以说:“有什么结构不可能实现。任何结构都是可能实现的。”
锡吕·玛塔吉女士评论说:这幅照片是在五月五日顶轮纪念日,在英国拍摄的,那时锡吕·玛塔吉女士正在宇宙的中心。
这是另一个丰富的结构,与一切事物均不同,我们只有太阳是这样,这是一切类型均有可能的一个例子。
这是一个不同的层面,与前面的两个并不相合。这是另一个影像,你们可以看见,它是个很丰富的结构,你不仅可以看见中央的部分有很多结构,而且有些能量场的流,可以清楚的逐一辨认出来。
如果我们有多些时间,可以大大扩大这类的信息,我们有一大堆这类的照片。除了你们今天看见的照片之外,还有些影像显示能量场从大地出来。但这里所用的方法可以防止所有不同的地变(Geopathogene)放射。
传译员:锡吕·玛塔吉女士说这就是生命能量。
报告人:是的,精微的生命能量是不同频率的扭场。你们可以在文献中谈到这些地变放射。
事实上有超过10种不同的自然放射,每一种都有不同的物理特性。要记录这些不同的扭场放射,我们要考虑不同领域的记录方法。其中有一些是已经做出来的,并且已在使用。
在练习霎哈嘉瑜珈之前,必须先得到自觉
要求得到自觉的方法:
1、在网上静坐室获得自觉 – 点击进入〖网上静坐室〗
2、按如下方法获得自觉
霎哈嘉瑜伽是免费教授的,但却不能勉强别人去接受它。要得到自觉,那个人必须自己内心作出要求。在霎哈嘉瑜伽的公开介绍会中,锡吕·玛塔吉女士在场的时候,如果听众在心里是愿意接受,甚么也不用做也能获得他们的自觉。锡吕·玛塔吉女士亦曾教人用以下这种方法求得他们的自觉。
首先脱下鞋子,这样可使双脚与大地接触,然后将左手放在左边大腿,手心向上,朝向锡吕·玛塔吉女士或她的照片。左手是愿望的力量,代表接受,这样放是表示希望从锡吕·玛塔吉女士那里获得你的自觉。
右手是行动的力量,跟着我们将右手按在身体左边的某几个地方,并且在心里面说出以下的几句话。这几句话是提升灵量的口诀,其字句随翻译的不同会有些出入,但其力量在于我们愿望的力量,若真心诚意的希望得到瑜伽,那人便一定能够得到。
[1] 首先将右手放在心脏的位置。然后问这样一个问题3次:母亲(或Shri Mataji),我是不是永恒的灵?
在人体能量系统示意图上,我们的心脏处划了一团火,表示这个部位很重要,我们要先将它唤醒。这里是上天无所不在的浩爱力量在我们体内的反映,
锡吕·玛塔吉女士在演讲中经常说,我们的真正身分,不是这个身体、不是这个思维、不是这个记忆、不是这个自我和超我,这些都是会过去的,只有人的灵才是永恒的。所以这里我们可以问:母亲(或Shri Mataji),我是否永恒的灵?问三次。
[2] 右手放在左边上腹的位置,问:母亲(或 Shri Mataji),我是不是自己的师傅?问3次。
这部位是导师原理的所在,唤醒了这个力量的人,已成为与宇宙大我一脉相连的部分,因此他便成为自己的师傅。在霎哈嘉瑜伽,所有知识都可从内在获得证实,因此得到自觉以后,便毋须别人告诉他应该做甚么,不应该做甚么,他成为自己的师傅。
[3] 右手放在左边下腹的位置,问:母亲(或 Shri Mataji),可否让我得到真正的知识?问6次。
所谓真正的知识,便是宇宙和灵性的知识。这是要我们主动去求取,才能获得,不能勉强。这个轮穴有六块花瓣,因此要说六次。当我们作出上述要求时,灵量便会上升。
[4] 右手放回左边上腹的位置,肯定的说:母亲(或Shri Mataji),我是自己的师傅。说10次。
灵量提升以后,那个人便可获得内在的知识,他再不用四处去请教别人,他可以直接知道甚么是对他好的,甚么对他不好。因此这里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要肯定的对自己说:母亲(或Shri Mataji),我是自己的师傅。脐轮有十块花瓣,因此我们要说十次。
[5] 右手放在心脏的位置,并说:母亲(或Shri Mataji),我是永恒的灵,说12次。
这里我们要认同于自己的真我。当灵量升起以后,我们便能感应这个真我的存在,因此这里我们要肯定的对自己说:母亲(或Shri Mataji),我是永恒的灵。心轮有十二块花瓣,因此我们要说十二次。
[6] 右手放在左边肩膊与颈项之间的位置,头向右转,并说:母亲(或 Shri Mataji),我没有罪疚感,说16次。
在西方,许多人有很重的罪疚感,引致这个部位有所阻塞。东方人这方面的问题比较少,但我们也可以跟着做。说时不要去想自己有甚么错,只要一般地说:母亲(或 Shri Mataji),我没有罪疚感。喉轮有十六块花瓣,因此我们要说十六次。
[7] 右手按在前额,衷心的说:母亲(或 Shri Mataji),我原谅所有人,包括我自己,说2次。
宽恕轮是个很狭窄的通道,如果我们不去宽恕别人,这里便会有阻塞,灵量不能通过。因此我们不要记挂着别人怎样对我们不好。只要一般地说:母亲(或 Shri Mataji),我原谅所有人,包括我自己。说时不要想着过去的事情。宽恕轮有二块花瓣,因此我们可以说二次或说更多次,至满意为止。
[8] 右手按在后枕的位置,并且说:上天啊,如果我有错,请原谅我,说2次。
这是为了自己的安心起见。上天无所不在的力量是宽恕的海洋,我们没有甚么错误是不能消溶的。说时不要去想自己有甚么错,只要一般地说:上天啊,如果我有错,请原谅我。宽恕轮有二块花瓣,因此我们可以说二次或说更多次,至满意为止。
[9] 右手手指张开,按在头顶最高位置,手指向上翘,手心用力按紧头皮,顺时针方向转7次,每转一次便说一次:母亲(或 Shri Mataji),请让我得到自觉。或说:母亲(或 Shri Mataji),请让我得到我的瑜伽。
做完之后可将右手提高至头顶四、五寸高的位置,看看是否感到有一丝凉风从头顶升起。然后可以交换双手,用左手放在头顶四、五寸高的位置,看看感觉是否相同。跟着再交换双手试一试。若感到有热气,那是因为灵量正在清洁各个轮穴的缘故。洁净以后便会转为清凉。
最后可将双手放下来,掌心向上,平放在大腿上,静坐一会儿。
这个练习是第一次求取自觉时才做,得到自觉以后,以后每天按下面方法静坐便可。自觉只需获得一次便可以了。
如何开始静坐
在得到自觉以后,我们便可以开始每天的霎哈嘉静坐练习!我们要每天静坐,才能保持这种状态,并且得以成长。静坐冥想其实即是进入无思无虑的觉醒状态,放下日常工作及生活的思想活动,停留在平安与详和之中。
最好选择清晨和临睡前静坐,找一处没有人打扰你的地方,然后舒服地坐在椅子上,或交叉双脚坐于地上。如果坐地,可使用坐垫,或直接坐在地上。如果盘腿,应采用自然舒适的盘法,不必计较左盘、右盘、双盘等。静坐冥想是指人的意识状态,跟采用何种坐姿没有甚么关系。襌宗说行住坐卧皆是禅,所以我们不必拘泥于采用甚么姿势。
静坐时把锡吕·玛塔吉女士的照片放在桌上,照片前放一枝燃点着的洋烛。蜡烛的火焰含有光元素及火元素,能净化身体及周围环境的恶性能量。因此在集体的静坐班,我们会燃点一枝蜡烛,以防止从一个人身上跑出来的恶性能量,会附着在其它人身上。
锡吕·玛塔吉女士的照片则能释放出清凉的生命能量,帮助我们进入无思无虑的入静境界。现代的科学研究也发现,相片和真人是具有相同的能量的,因此我们静坐时需要坐在锡吕·玛塔吉女士照片的面前,这样便可在能量上得到帮助,静坐得更好。有些人不想点蜡烛或不想用锡吕·玛塔吉女士的照片,他们大可做一个实验,比较二者在效果上有何不同。
霎哈嘉瑜珈的静坐方法
当完成了静坐前的准备后(见如何开始静坐),便可以开始静坐了。
在开始静坐前,我们一定要先提升能量作班丹(见前面如何提升能量和作班丹)。
作完能量提升和班丹后,当我们感到灵量升起时,便可闭上眼睛静坐。静坐时双手平放于大腿或膝盖上,手掌张开,手心向上。静坐时不要有意地控制思想,注意力微微放在头顶上方几寸高的地方。或者你可以不必有意地将注意力放在头顶,因为当灵量升起时,你的注意力便会自然地固定在头顶上方,这时你会感到头顶有能量升起,而且有能量流通你的手掌。
静坐中我们可享受生命能量的流通,对身心有莫大裨益,虽然如此,但我们每天早晚只需静坐十至二十分钟便足够了,当然如果你想静坐得久一些,也是可以的。
当觉得是时候结束,我们便可以慢慢张开眼睛。同时一定要再次为自己提升灵量及作班丹。
霎哈嘉瑜伽的静坐是自然而然的,进行时应感到舒适愉快,慎勿勉强为之。依上述方法练习一段时间以后,便能享受此真正静坐的各种好处。
开始静坐时,我们一定要先为自己提升灵量和作班丹。
提升灵量的方法是:左手掌心向内,横放在身前。右手掌心向内,向前依顺时针方向绕着左手打转(左手向上提升但不转,只右手转)。由脊柱底部根轮开始,眼望左手掌心,边转边将双手举高至头顶顶轮稍高处,双手举至头顶时,打一个结,然后从两边放下。这是第一次。
我们有三条经脉,所以要做三次,第二次和第一次一样,也是在头顶顶轮略高处打一个结。做第三次时,在头顶顶轮略高处打三个结。
做完灵量提升之后,一定要做班丹!
提升灵量和作班丹不是些机械式的动作,在开始时只管按着动作慢慢的去做,到感应能量的能力强了,便能知道要这样做的原因和重要。
以上介绍的基本方法都是十分简单的,用十分钟左右便可学会,但却都切实有效,切不可因为其简单而轻忽视之。
足浴法
足浴法最好在清洁的海滩或溪流里做,但如果没有时间经常到海滩去,也可以在家中做。
首先准备一盆水,放一点海盐(腌咸菜用的大粒盐),盐放一撮便够,不用太多。至于水方面,应要浸过脚面。水温视乎天气而定,夏天用冷水,冬天用暖水。除此之外,还可因应个人的情况,倾向右脉的人用冷水,倾向左脉的人用较热的水,但一般来说,用温和的水是最安全的。再准备一个容器,装满用来冲洗双脚用的清水。
在锡吕·玛塔吉女士相片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然后为自己提升灵量和作班丹,接下来用右手朝向水面顺时针方向绕7个圈(注意:不要将手伸入水中,要距离水面5-10公分),最后,把双脚浸入水盆中静坐。
静坐时双手平放于腿上,手心向上。
浸脚不必太久,约10-15分钟即可。
静坐完毕,再提升灵量和作班丹。用准备好的清水冲洗双脚并抹干,再用右手朝向水面顺时针方向绕7个圈,然后将水倒入坐便中,再将坐便放水冲去。最后把用过的水盘冲洗一下,洗净双手。足浴法才告完成。
足浴最宜在下班回家或晚上临睡前进行。静坐前后别忘记作灵量提升及班丹。浸脚时体内的不良能量会排出在水盆中。
该盆只许浸脚,记紧不要作其它用途。
刚刚学习霎哈嘉瑜伽的人,除每天静坐外,若能每天作足浴,便能迅速消除体内的障碍,进步得很快。
足浴法对清洁右脉及底下三个轮特别有效。锡吕·玛塔吉女士说每次做足浴法,能清洁我们身体内一半的恶性能量。
因此霎哈嘉瑜伽的练习者,应视此为一种日常的练习。
一、自己在家的日常修习包括:
◎ 早晨——静坐10-15分钟
◎ 晚上——先做足浴法;然后静坐10-15分钟
霎哈嘉瑜伽的静坐是自然而然的,进行时应感到舒适愉快,慎勿勉强为之。依上述方法练习一段时间以后,便能享受此真正静坐的各种好处。
静坐中我们可享受生命能量的流通,对身心有莫大裨益,虽然如此,但我们每天早晚只需静坐十至二十分钟便足够了,当然如果你想静坐得久一些,也是可以的。
如果有杂念怎么办
如果你发觉杂念太多,可在心里说:“母亲,请去除我的杂念。”或张开眼睛,望着锡吕·玛塔吉女士的照片,特别是她额上的吉祥痣,过一段时间你的杂念便会平伏下来,这时便可闭上眼睛继续静坐。
念头与念头之间,总会有一个间隙,我们将我们的注意力尽可能放在这个间隙,那便是当下此刻。请不要在意自己的各种感觉,只是将注意力放在头顶上方即可。静坐久了,这个间隙便会慢慢加长,我们在真正静坐之中的时间便会增加。
真正的静坐是无思无虑的入静状态,我们只是静观一切,但是没有思想。这样我们的注意力便不会左摇右摆了。
二、在集体之中的快速提升
许多人已经得到他们的自觉,并且坚持在家中进行日常修习,但是他们还要回来参加集体的静坐,才能够巩固他们的自觉并且继续成长的。如果他们不回来,就好像种子落在大石头上,最后就会枯萎了。
霎哈嘉瑜伽是集体的静坐,许多个人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参加集体的静坐来解决。锡吕·玛塔吉女士曾打一比喻说:就好像一群雀鸟落入网罗之中,如果是单独飞的话,他们是不能挣脱的,如果是一起飞的话,便能挣脱出来,回复自由。她也强调过,在集体之中,比其它方法更能净化个人的能量系统。
霎哈嘉瑜伽的集体很重要,霎哈嘉瑜伽较深入的知识都由集体来保存和教授。只有在集体之中,一个人才可从一颗幼苗成长为大树。集体是个人得以成长的土壤。锡吕·玛塔吉女士经常说,一个人离开了集体,不会有进步。
许多练习霎哈嘉瑜伽的人有一种误解,以为把霎哈嘉瑜伽的初步技巧学会了,便不用到集体的静坐班去,但他们不明白霎哈嘉瑜伽是一种集体的静坐,也是一种集体的提升,不来到集体的人,就好像指甲离开了身体一样,不能够再生长了。
对于曾经得到自觉而又离开了集体的人,不论离开了多久,如果他们希望回来的话,我们是十分欢迎的。
YOGASUTRA瑜伽经
帕坦伽利
瑜伽经
Yoga Sutra
by Patanjali
瑜伽经由梵文写成,在翻译上非常困难。现存的英译本有数十种之多,但译法各有不同,有时分句也不一样。这篇译文只是根据手头上有的四个英译本互相参照译成,只宜作粗略的参考,不能算作确定的版本。
瑜伽经
第一章 静坐冥想
1.1 现在,我们要解释甚么是瑜伽。
1.2 瑜伽是学会控制意识的转变。
1.3 这样,知觉者便能还其本来面目。
1.4 否则,我们便会认同于那些转变。
1.5 那些转变有五种,痛苦的与不痛苦的:
1.6 知识、谬误、幻想、睡眠和记忆。
1.7 知觉、推论与亲证都是知识。
1.8 错误的知识是谬误,不由实相而来。
1.9 字面的知识但没有对象便是幻想。
1.10 觉醒的失去便产生睡眠。
1.11 那些经验过的事物还残存的便是记忆。
1.12 通过锻炼和不执着于物,便能控制以上种种。
1.13 坚持不懈便是锻炼。
1.14 经过一段长时间,便能打下牢固的基础。
1.15 不执着便是对所见所听之物,毫无欲望。
1.16 由于知道了自己的真我,对世上种种都无欲无求,这便是最高的。
1.17 最高的冥想是由真我与宇宙联合而产生真理、明辨、喜乐的知觉。
1.18 另一种冥想是由舍弃世俗和持久的锻炼达成,可以消解那些旧的习性。
1.19 那些无分别的存有,没有了身体,完全溶入最高的自然。
1.20 其它人则要经过信心、发奋、记忆、静虑、智能等阶段。
1.21 有些人意愿很强,很快便可进入冥想。
1.22 由温和到强烈的锻炼,效果最好。
1.23 此亦可由对神的顺服达到。
1.24 神的灵,不受任何性质或行动所影响。
1.25 祂是所有知识的来源。
1.26 祂是古人,以至于今人的导师。
1.27 祂的象征便是那神圣的声音(AUM)。
1.28 此声应常念诵,便可达到成功。
1.29 由它可达至宇宙的意识,并使一切毫无障碍。
1.30 疾病、怠惰、犹豫、疲弱、物欲、谬见、精神不集中、注意力不稳定,这些都是令意识分散的障碍。
1.31 此外还有忧虑、紧张、呼吸不匀等。
1.32 练习瑜伽可克服这一切。
1.33 心境的平静来自友谊、仁爱、喜乐和平等心。要平等对待快乐的与受苦的,值得的和不值得的,便能使意识纯洁。
1.34 控制呼吸也能克服这一切。
1.35 精微的知觉产生最高的意识转变,使心灵平静。
1.36 这是由于那超越的、内在的光。
1.37 亦由于意识控制了欲望。
1.38 亦由于对梦境和睡眠的知识。
1.39 亦由于静坐冥想的锻炼。
1.40 那联合由小至原子大至无限都能主宰。
1.41 真正的知见是知觉者、知觉的能力与被知觉者三者完全通透。
1.42 知觉者能像通过无疵的宝石来直观对象。
1.43 真确的知识是能直观对象。
1.44 同时思维有所转化,净化了记忆,使对象能在无思维的状态下呈现。
1.45 精微的对象在无分别的情况下呈现。
1.46 以上的叫有种子的冥想。
1.47 但如果达到无分别心的冥想,真我便呈现。
1.48 智慧便与真理合一。
1.49 此与言辞的推理截然不同。
1.50 这种由静坐冥想而生的状态会超越以前的思想习性。
1.51 这种控制一旦达成,便达到无种子的冥想。
第二章? 实践锻炼
2.1 瑜伽是对身体加以自律,学习经典,和对神的顺服。
2.2 目的是促进冥想,除去障碍的根源。
2.3 无知、我执、迷恋、厌弃、贪求,是生命的五种障碍。
2.4 无知是其余几项的温床,无论是沉睡的、轻微的、可构成障碍的还是激烈的。
2.5 无知将那些不是永恒的、不纯洁的、痛苦的、不属真我的,认同为永恒的、纯洁的、愉快的、属于真我的。
2.6 我执是知觉者将自己认同于知觉的能力。
2.7 迷恋是对欲望的追逐。
2.8 厌弃是住在痛苦之中。
2.9 贪求在那些有学识的人之中仍然存在,是会自己助长的。
2.10 这些障碍还在精微阶段时,可以做相反的事情来消除。
2.11 如果成形以后,可以静坐冥想来消除。
2.12 那些障碍由过去的业行而来,在可见及不可见的界域发生作用。
2.13 一旦生根,便影响生命的状况、生命的长短和种种经验。
2.14 由于行善与行恶的不同,分别产生乐果与苦果。
2.15 对于有智慧的人来说,甚么都是苦的。因为一切都在改变,事物变成它们相反的状态。
2.16 还未来到的痛苦是可以避免的。
2.17 痛苦的因由是知觉者认同于被知觉者。
2.18 此世界有各样事物和知觉,是要让我们解脱于这个宇宙。
2.19 自然有四种特性:特定的、非特定的、有分别的、无分别的。
2.20 知觉者只是知觉本身,虽然纯洁,还是通过思维来看事物,而自我使他认同于这个思维。
2.21 这种知见的性质是为了知觉者的好处。
2.22 虽然对觉醒的人来说,这些都会毁去,但对其他人来说,仍然存在。
2.23 知觉者与被知觉者遇合,便产生这个世界。
2.24 无明是它的原因。
2.25 如果没有无明,没有知觉者与被知觉者遇合,知觉者便得到自由。
2.26 消灭无明有赖不断的明辨。
2.27 智能有七个阶段,随着知识增长,一个接着一个展现。
2.28 通过瑜伽的锻炼,那些杂染便会被知识之光去除,生出明辨的智慧。
2.29 持戒、精进、调身、调息、摄心、凝神、入定、三摩地,是瑜伽的八支。
2.30 非暴力、不说谎、不偷盗、不纵欲、不贪图。
2.31 无论何时、何地、在甚么情况,属于甚么阶级,这都是不可打破的誓言。
2.32 内外洁净、满足、对身体及感官的控制,学习经典、对神顺服,都是精进。
2.33 如果有反对瑜伽的思想,要用相反的去对抗。
2.34 毁灭的本能是有害的思想。无论是自己去做,去引生,或去认同。如果由贪婪、怒气、迷惑成为动机,无论是温和、中度还是猛烈,都会带来无穷的苦难和无明,因此要发展出相反的。
2.35 只要确定非暴力,敌意便会消除。
2.36 不说谎,便能得享工作的果报。
2.37 不偷盗,便能得享财富。
2.38 不纵欲,便能得享灵性上的强健。
2.39 不贪图,便能得到生命的知识。
2.40 洁净为身体带来保护,不会因与他人接触而被感染。
2.41 精神上的洁净,产生觉醒和对感官的控制。
2.42 满足产生最大的快乐。
2.43 身体以及感官的完美,因持戒而消灭那些不洁而来。
2.44 由不断的学习达至与上天合一。
2.45 三摩地是由注意力与神合一而产生。
2.46 姿势必须稳固舒适。
2.47 控制不安,对无限作冥想,便能做到。
2.48 这样,便不会受二元性骚扰。
2.49 掌握了姿势以后,便要控制呼吸。
2.50 控制吸气和呼气便是调息。在外、在内,以至于静止不动,都因应时间、地点和数目而调节,呼吸又细又长。
2.51 第四样是呼吸既不在外,也不在内。
2.52 于是对光之遮蔽便除去。
2.53 这样精神便适合作冥想。
2.54 如果精神脱离了知觉,而知觉亦不与感官混合起来,注意力便与自己合一。
2.55 于是达至对感官的最高控制。
第三章 禅定力量
3.1 凝神是将意识放在一物之上。
3.2 入定是周流不断的知觉。
3.3 三摩地是只有冥想的对象存在,对自身的知觉消失。
3.4 此三者形成静坐冥想。
3.5 由掌握静坐冥想,便得到智慧的光。
3.6 这种掌握是通过不同的阶段。
3.7 此三者比以前讨论的更为内在。
3.8 但就算是此三者也是外在于无种子的境界。
3.9 那种控制的状态是心灵联系上控制的活动,使那些习性消减下来。
3.10 这流通因不断练习而稳定下来 。
3.11 当心灵放在一物之上,对其他的兴趣便减退,便能达到入定。
3.12 在此境界,过去和将起的心象成为一样。
3.13 由此感官上的变化,便超越了事物的原理、性质各方面。
3.14 事物的性质是过去、现在、将来三个原理。
3.15 进化是由这三个原理不断的转化造成。
3.16 对这三种转化作冥想,便可得到过去和未来的知识。
3.17 平凡字句与意义的知识是混乱的。通过静坐冥想,便能得知一切生物声音的知识。
3.18 对过去的习性作冥想,便能得知过去生命的知识。
3.19 对他人的身体作冥想,便可知道他人的思想。
3.20 不是知道思想的内容,而是它的内在状态。
3.21 对身体的形状作冥想,对形相的知觉便被阻闭,对眼睛的显现便被分离,那个瑜伽士的身体便不被看见。
3.22 行为的后果有快有慢,从内在的控制得知死亡的时间。
3.23 对不同的气力,例如大象的气力作冥想,便产生大象的气力。
3.24 对内在的光作冥想,便得到精微幽隐和远处的知识。
3.25 对太阳作冥想,便得到世界的知识。
3.26 对月亮作冥想,便得到星球的知识。
3.27 对星空作冥想,便得到星空运动的知识。
3.28 对脐轮作冥想,便得到身体运作的知识。
3.29 对喉咙作冥想,便能中止饥渴。
3.30 对胸膛中的管道作冥想,便能使身体稳定。
3.31 对头上的光作冥想,便能拥有超觉的视力。
>3.32 由于直觉的力量,产生所有知识。
3.33 对心脏作冥想,便能得到有关意识的知识。
3.34 喜乐是从灵魂与智慧的无分别而来。通过对真我的冥想,便会得到真我的知识。
3.35 由此便达到超觉的听力、视力、味觉和嗅觉。
3.36 这些力量都是三摩地的障碍。
3.37 当知道了注意力受束缚的原因,瑜伽士的意识可以进入另一个人的身体之中。
3.38 控制了这个灵力,瑜伽士便能在水上行走,不受荆棘的伤害。他能克服死亡。
3.39 通过对生命能量的控制,身体发出光明。
3.40 对以太及听觉作冥想,便能听见上天的声音。
3.41 对以太及身体的关系作冥想,瑜伽士的身体便能变得很轻,能够在空中飞行。
3.42 对心灵作冥想,便能离开身体,那时无明便会去除。
3.43 对物质的精微和物理形状、状态及功能等作冥想,便能控制物质。
3.44 由此可使身体变得极小、极大,以及不可被损。
3.45 这个身体变得美丽、有力及强壮。
3.46 通过对器官生命力和它们性质和功能的冥想,便能控制这些感官。
3.47 这样身体便能像思想般飞快移动,控制超觉的感官,控制自然的元素。
3.48 通过对真我以及生命能量之间关系的冥想,便能做到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3.49 以无欲无求来毁灭束缚的种子,便能免除一切束缚,达到自在。
3.50 瑜伽士不要因这些灵力而骄傲起来,因为这样便会使他产生障碍及下堕。
3.51 对时间的运动,之前及之后作冥想,可以得到明辨的知识。
3.52 这种冥想可以分辨两样极相似的事情,就算它们的特性和地位都一样。
3.53 那直觉的知识能知道所有事物和它的性质。
3.54 当真我变得与生命能量同样纯洁,便达到完美与自在。
第四章 解脱自在
4.1 超自然力量可由前生而得、通过药物而获得、通过念诵咒文,以及通过静坐冥想而获得。
4.2 生命由低级到高级转化,是由于自然的创造力。
4.3 行为无论好坏都不直接引起蜕变,只是除去对自然力的障碍,就好像农夫在田里除去石头,才能犁沟灌溉一样。
4.4 意识可由真我的力量产生。
4.5 那个原初的意识,仍控制着那些被创造的意识。
4.6 只有那些达到三摩地的意识才能免于欲望,成为最高的。
4.7 瑜伽士的行为,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但对其他人来说是以下三者:黑的、白的和二者之混合。
4.8 由此三者,表现出与之相应的果报。
4.9 即使有时间、空间、物种的阻隔,由于记忆和习性,那些果报都能持续。
4.10 对喜乐的追求是永恒的,而欲望和习性则没有开始。
4.11 它是由因、果、支持与对象造成,没有这些,它便不存在。
4.12 过去与将来,各依它们的形式和原理而存在。
4.13 它们或潜藏,或显明,各按其特性。
4.14 所有事物都是合一的,因为这是整体的进化。
4.15 对象相同,但如果意识不一样,看出来便不一样。
4.16 事物之可知或不可知,取决于是否能被心灵认知。
4.17 ?事物之可知或不可知,取决于心灵被调整至的状态。
4.18 意识的调整永为知觉者所知,因永恒的灵是不变的。
4.19 那些心灵不能照亮自己,因为他们是作为对象而被认知。
4.20 知觉者与对象不能同时被知觉。
4.21 意识由另一意识所知,便造成无穷后退,引致思想上的混乱。
4.22 当心灵变成更高形式的灵体,便能知觉更高的意识。
4.23 在一切知觉中,知觉均被被知觉者着色。
4.24 心灵受欲望调节,是为了最高者工作,这是因为它的混合性质。
4.25 对于那些有分辨力的知觉者来说,他们的真我与思维分离。
4.26 得到分辨的意识,便能达到自由。
4.27 有些时候思维从过去的习惯而来。
4.28 上文说过,去除这些习性便是去除障碍。
4.29 那些达到完全的分辨,完全舍弃了各种欲望的状态,叫做三摩地。
4.30 到此所有痛苦消除,能排除各种因果的障碍,获得自在。
4.31 知识免除所有遮蔽,变成无限,感官的作用也变得很小。
4.32 完成了它们的目标,三态之进化便停止。
4.33 不断进化的到了最后,成为一种明显的转化。
4.34 当三态完成了它们的目的,便达到自在的境界,得知自身的所有知识。这便是绝对的自由。
何谓瑜伽──字源探端倪
胡荼 2001/8/21 版权所有 抄袭必究
(1) 导论
瑜伽,又作瑜珈;原为梵文,yoga之中文音译,本意是“合一”、“连接”、“结合”;即中国人所说的“天人合一”。古时东西方文化都有大我(天、宇宙万物之母)与小我(人、真我、小宇宙)要“合一”的概念。这是通过修行而达至的“境界”。故“瑜伽”一词指的是梵我合一的“境界”,是身、心、灵三者的升华,而非什么动作。这境界是无数求道者所渴望,通往解脱之门。所谓明心见性,人在宁静中容易领悟真我与实相,静坐冥想固然是重要课题:唐玄奘法师所译的《瑜伽师地论》,指的正是瑜伽师(修行者)禅定时渐次发展的境界(地)。我们只要翻查稍为大本的辞书,都会找到瑜伽一词的本意,实与今人所听闻的相去甚远。瑜伽哲学及其实践方法,对佛教、耆那教和印度教都影响深远。
(2) 字源浅释
瑜伽(yoga)一词,本出自梵文“Yoga”,原是指用轭连起,〔轭又作軶,即辕前以扼牛马之颈者(辞海)〕即服牛驾马之意。而后来引伸为接连、联系、结合、归一、化一、同一、统一之意,有和谐、等同的含意。有趣的是,英文‘Yoke’一词,正也是“轭”,其拉丁文字源也是连合、结合之意。
古代印度重要经典,如奥义书、吠陀经等一再提及瑜伽,指的都是“个体的灵”(小我Atman)与“宇宙大灵”(大我Mahatman)的和合归一,即中国人所说万化归一,天人合一的状态。这与佛教和印度教所指的三摩地(三昧)、觉醒、觉者、解脱、涅盘一脉相承。例如在印度教重要典藉《薄伽梵歌》(Bhagavadgita,简称Geeta)之中,天神克里希纳(Krishna 黑天)一再向阿周那讲解何谓瑜伽。
到公元前二世纪,帕坦加利(Patanjali 钵颠阇梨)总结各门瑜伽修行功夫而着《瑜伽经》(Yoga Sutra) [ 注1],因而有著名的《瑜伽八支行法》,即8个修持方面:(1)禁制 (持戒)、(2)劝制 (精进)(3)坐法(4)调息 (呼吸)(5)制感(6)执持(专注)(7)禅定 (入静)(8)三摩地。
在印度修行传统之中,这“小我”被喻为“宇宙大我”的能量反映(也就是基督教所称人是照上帝的形相而造的),所以两者是有方法重新合而为一的。这个反映(能量) 是以3圈半的形式卷曲,沉睡在人体脊柱最底部的三角骨(Sacrum Bone荐骨)之中。在合适的条件之下,这个潜藏而沉睡的能量,便会被唤醒而上升,直至穿越头顶(顶轮),令人得到觉醒与开悟,即是所谓Self-Realization (自觉──自性真我的觉醒)。身、心、灵的状态得到升进。瑜伽就是这个状态。
另一有趣的现象出现在现代医学名词:Sacrum(荐骨)的古希腊文原意是“神圣”(Sacred);而相对于顶轮,即头盖骨的脑囟位置,英文是fontanelle其拉丁文原意竟是喷泉(fountain)。这与印度古代诗人、圣者哲贤所记述的完全吻合。再者,三脉七轮的位置和花瓣数目,都与现代解剖学相符。这是否意味着古人向内寻索,则不同文化都有相同的理解?直到机械唯物论突起,内在修行参悟的传统才被淹没呢?
(3) 中文里的瑜伽
瑜伽一词,在佛典中曾取其意译,旧译作“相应”,似乎是自从玄奘开始才通用音译瑜伽。自此这词在意义方面开始蜕变、复杂化、思维化,甚至与原意脱轨。藏传佛教尤甚。打开中文佛学或宗教词书自一目了然。
到底应作“瑜伽”还是“瑜珈”呢?辞海只取“伽”。手头上的其它工具书,也只取“伽”。伽字多用于翻译词汇(如伽蓝),无独立意义。而“珈”则指妇人首饰。二者国音稍别,粤音相同。计算机打字,仓颉输入法之中瑜字的联想字库有伽与珈可选,以伽为首。
到近代,很多人用珈,成了时尚,很可能是取其与瑜字同部首,外形统一,易于记忆;更可能是发音的取向:珈的国音现在译得较准确。但是否因元清两朝外族入主中土,汉语正音受干扰,北音南移之故?还是原文也经历了语音上的演变?那是语言学的课题。
有关瑜伽修行中所唤醒的那个沉睡的能量,位于脊柱底部荐骨里的“kundalini”,音译作“昆达里尼”。印度文化初传至中国时,因其梵文本意为卷曲(kunda),而且上升时是以蛇绕棒(如双龙绕柱)冒起的形相,故曾被译作灵蛇。亦有音译“军荼利”等。道教有称之为“灵能”。密派方术(tantric)修炼时发觉有火焚身,故译为“拙火”,实为严重误解,只因其方法错误(用男女交合或邪术)令神圣的(sacrum)三角骨里的“大我的反映”受玷辱而惩罚所引起的后果。真正的修行不但令人安享宁静的乐土,亦感清凉宜人的舒泰。可以说,这类方术令整个瑜伽体系蒙污。在印度,这类东西已被摒弃,只是有些人为私利而向西方人推销。
为免误会,现把 kundalini 译作灵量,取其灵圣的力量之意。[注3]
(4) 瑜伽流派
从瑜伽一词的本意着眼,就可看出瑜伽修行的最终目标是跳出俗世框框,达到万化归一,觉醒开悟。
二千多年前流传至今,一向被奉为圭臬的《瑜伽经》向我们启示,瑜伽是身心灵的全方位修行,要用不同方法全面地配合来达成解脱的。前人领悟到,很多功课有助修行,例如适当的饮食、戒律、行善(karma)、调理脊骨的运动 (调身)、注意呼吸(调息),甚至诵念经文(mantra)、向上天虔敬(bhakti)、增加知识(Jnana)、唤醒灵量(kundalini)等等都大有裨益。不过,若帕坦加利在天有灵,见到后人把这些修行功夫分崩离析地拆开,各自成派,而且死板板的教条主义,一定摇头叹息。
他一再强调禅定,入静的重要。却很少在“调身”方面落墨。
很明显,即使用软骨功来调理脊柱,从而调理不同的能量中心(三脉七轮),也应经过诊断和处方,一个动作只对应一个问题。可惜今人不单把这种运动型瑜伽(正名为 Hatha Yoga哈达/诃陀瑜伽,亦称日月瑜伽)视为瑜伽一切,还不经诊断(也不懂诊断!)便一蓝子练习所有体位 ( Asana式子),实已偏离正轨。有如一口气把药柜里的药一个接一个吞下肚。还有什么减肥瑜伽,美容瑜伽等标题出现,可谓离题万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古人把忠于瑜伽八支行法,方式全面而地位崇高的一派称为 Raja Yoga(王瑜伽),意即有如王者般地位崇高的瑜伽。(博伽梵歌被称之为王学(Rajavidya))。可惜这名词近代被某组织占用注册。是否名副其实,不便评论,但显然我们不要太天真,只需问他们几条问题自会不说自明。
(5)瑜伽的宗教观
瑜伽哲学与实践方式,讲求“天与人”的合一。天是什么?印度人称宇宙大我为梵、大梵、梵天 (Bhrama)、甚至有湿婆 (Shiva) 之类的名号,还会把宇宙无所不在的大能称为Paramchaitanya、Ritambhara-Pragna 之类的名称一大堆。有时这“大能”又以不同形相受人膜拜、顶礼。中国人则含蓄而简单地称之为“天”(或如老子说无以名之,姑且称之曰“道”)。至于何谓天人合一之中的“人”,亦非三言两语道尽,可以涉及很多深层哲理。从这个角度讲,瑜伽修行探索天与人的关系与真谛,而且三脉七轮又代表了人与天的不同面貌和素质,有这样一套完备的宇宙观,显然可以称得上是“宗教”。不过,那是一种“内在”的宗教,或称之为“正法”(dharma达磨);与一般外在的、有形相的,教条化、有组织的 (institutionalized) 的宗教迥异。那是古已有之、个人化的、向内在“真我”的探索与修持而已。
(6)结语:现代的冲击、亘古的宝库
今天要了解印度文化的精粹,不得不研究瑜伽,瑜伽哲学不但影响了历代印度人的生活方式与思维,也对佛教、耆那教,甚至锡克教,波斯祆教都影响深远。
不过,可以这样说,现代化的巨轮,假科学之名而来,加上印度经历了英国殖民统治一个世纪,很多古老传统智慧,如养生、医药等,都受到无可弥补的侵害。瑜伽知识也不例外。有位印度裔朋友告诉我,若不是在香港接触了霎哈嘉瑜伽,根本不会知道昆达里尼、三脉七轮的真谛。 加上现代社会的简约主义,物质挂帅,快餐文化推动下,令深层而内在的东西根本无市场,就更快被淹没,或遭过分简化(over-simplify),以致歪曲。举例说,西方人要了解瑜伽,大都只会练习折手屈腿的哈达瑜伽,部份原因是因为要把印度养生方法介绍到以基督教义为主体的西方世界,就不得不回避天人合一、有神秘色彩,或会引发宗教观点争辩的部分。加上在现代西方医学的唯物论之下,只讲机能肉身,做一下伸展运动,就免却很多麻烦;另一方面,现代人乐于,也惯于见到 spectacular(壮观)的影像,软骨大法就大有市场呢,(除了以上最后一点外,中医在现今世代的命运也差不多,玄学部分也经历过一翻现代化的洗刷和冲击。〕
至于昆达里尼是个母性能量(滋养各能量中心),且反映了上天母性的观点,在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会父权式的家长管治模式下,根本难有生存空间,什么万物之母,Adi Shakti (太初之母) [注2],西方人根本摸不着头脑。谁人谈论,随时有被打成异端邪说之虞。
要知道,kundalini这个词,除了包含kunda(卷曲)的意思外,字尾(suffix)的lini已揭示了她的母性身份。
所谓明心见性,古人正是在深层入静之中参悟“真我”和这小宇宙与大宇宙合一的个中玄机的。讲求的是亲身体验,而不是什么科学辩证或理据。但有关的古代文献,竟与今日的科学发现不谋而合。
可以说,瑜伽冥想是上天赐给人类的无价珍宝。
神圣荐骨(On the Sacrum Bone)
译自霎哈嘉瑜伽国际(英文)网页
http://www.sahajayoga.org/newsletter/archive/issue02_01
我们在以往的文章已经讲过,觉醒开悟(自觉)是可以借着唤醒沉睡在脊柱底部的荐骨(三角圣骨Sacrum)里的精微灵性能量而达到的。
有关荐骨的资料,很值得详细探究。荐骨(Sacrum)这个解剖学名词,源自hieron ostoun (希腊文,意为圣骨),它从〔医学之父〕希波格拉底(约公元前四百年)的时代开始已被人采用,后来由罗马人翻译为sacrum(拉丁文意为神圣sacred)。Halyah(链或脊椎,希伯来文)一字之中带有天神yah(耶和华yahweh的简称)的名号。
为何这块骨头一直被人称为“圣骨”呢?那一直是数个世纪以来的疑团。有人推测这骨曾被用于献祭仪式;有些人以为它有保护生殖器的功能(生殖器也被人视为神圣),又或许到“最后审判”时此骨要完整无缺才能盛载救赎。古人相信,人死后,最后一块腐朽的骨头就是荐骨。(在犹太人民间传说故事中得到引证)[1]。这种想法也在伊斯兰教找到。其中一段圣训这样记载阿布?胡赖勒传述:先知说“……人的肉身一切终归消逝,腐灭,唯有最底的尾骨(last coccyx bone)(阿拉伯文Al-ajb)除外。”[2]。如是者,大家就不会因为瑜伽修行者认为唤醒昆达里尼就等同获得救赎而奇怪了。
Etzem一词(希伯来文意为骨头、精粹;埃及文tz是脊柱)之中含有etz(希伯来文意为树)为字根,是因为荐骨sacrum(希伯来文为atz)一再被指为树(生命之树,创世记第4章)的种籽形相 [3]。我们认为“etzem”一词具有双重意义,令我们可以更正确地理解《圣经》创世记之中,阿当谈及“女性原理”(夏娃)的说话:“这一次这是我众多骨中之骨……它要称作女人(创世记2:23)”。换句话说,这一句可以这样讲:“她是我骨中的精粹所在。”(昆达里尼这女性化能量乃相关骨头的神圣精粹所在)。
三角骨Mooladhara被称为受到神袛格涅沙(Ganesha)守护和掌管。在印度神话之中,格涅沙被描绘为象头童身的子神。事实上,任何一本解剖学书籍都会显示出,组成荐骨的一组骨块就是大象头胪的模样。(大象的三角形脸庞),两侧是髂骨(iliac bones)组成双耳,而尾骨(coccyx) 则在下方组成弯弯的象鼻。相似的是,神圣之音“唵” (Aum)( 另一与格涅沙有密切关系的符号)的书写形相也描绘出侧面的象头:耳朵在左,象鼻在右。
字词释义──”瑜伽” Chinese Lexis of Yoga
编者注:
1. 下列所引各条,可让读者看出中国佛教自唐玄奘法师开始翻译,并收纳了瑜珈的知识后,这词在义意方面的蜕变、复杂化、思维化,甚至与原意脱轨。故与藏传佛教相关的条目本刊全部不录;
2. 原文照抄,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刊立场;读者亦不必深究。
3. 原文多处“钵”字本从“金”字旁,但计算机打字之限,只能取其异体字,但二者相通。
4. 瑜伽八支行法(八支则)有不同译法,下表比较采菊译《瑜伽经》(明师出版社1999 http://www.angelfire.com/biz/onlinebooks)、《宗教大辞典》(任继愈编,上海辞书1998)、中译本《薄伽梵歌》 (张保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6页[注释部分],1993) 及另一本玄学字典[ 据悉前三者都是依据普遍译名而选定的。 ]:
1
2
3
4
Yama
Niyama
Asana
Pranayama
采菊
持戒
精进
调身
调息
任继愈
禁制
劝制
坐法
调息
张保胜
禁戒
遵行
正坐
调息
某玄学字典
道德上的自制
自我养成
肢体锻炼
呼吸控制
5
6
7
8
Pratyahara
Dharana
Dhyana
Samadhi
摄心
凝神
入定
三摩地
制感
执持
禅定
三昧
制感
执持
静虑
三昧
意识控制
专注
静心
超意识状态
下文摘自《宗教大辞典》
任继愈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瑜伽(梵文Yoga)
印度教徒实现解脱的修习方法。“Yoga”原义为”轭”或”枷”,有”用轭连结”,服牛驾马的意思,后引申为“结合”、”化一”等义。据《薄伽梵歌》解释:瑜伽是个人灵魂(小我)与宇宙灵魂(大我)结合化一的手段。公元前2世纪的《瑜伽经》详述瑜伽的8种行法。后又发展出智瑜伽、业瑜伽、信瑜伽、王瑜伽、和诃陀瑜伽等。
瑜伽八支行法
印度教瑜伽派的修持方法。最早见于公元前2世纪的《瑜伽经》。八支行法,即8种修持方法:(1)禁制,包括五种禁戒:不害、诚实、不盗、不淫、不贪。(2)劝制,指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包括清净(对身体、食物的清净称“外净”,对内心污浊的清净称“内净”)、知足(不求自己份外之物)、苦行(耐受饥、渴、寒、暑、坐、立之苦,遵守斋食、巡礼、苦行等誓戒)、读诵(努力学习经典,念诵圣音“唵”)、敬神(祟信自在天、奉献一切)。(3)坐法,即保持身体安稳自如,轻松自然,如莲花坐、吉祥坐、杖坐等。(4)调息,即调整呼吸。(5)制感,即制止心和感官的各种活动。(6)执持,指心专注一处,专注点可以是身体内的一处,如脐、鼻尖等;也可以是外界的对象,如月亮、神像等。(7)禅定,亦称“静虑”,使心持续地集中于静虑的对象。(8)三昧(samadhi),指心与静虑的对象冥合为一,主客观完全融合,是修持的最高目标。8支中,前5支称“外修法”,主要修自身行为,如善恶、爱憎、欲求和身体活动,如坐法、呼吸等。后3支称“内修法”,主要修体内的精神活动,如禅思、静虑等。
瑜伽部 即“瑜伽续”
《瑜伽经》(Yoga-sutra)
印度教瑜伽派哲学的根本经典,约公元前2世纪由钵颠阇梨所着。此经在数论二十五谛的基础上建立外加大自在天在内的二十六谛学说,并对瑜伽修行的方法和目的进行系统的阐述。全书共4章,194个简经。第一章为三昧章,论述三昧的性质、类别和目的;第二章为方法章,论述入定的方法;第三章为神通章,阐述修持所获得的超自然力量及其种类;第四章为独存章,阐述修持的最终目的解脱。
《瑜伽论》即《瑜伽师地论》
瑜伽派(Yoga)
印度教正统哲学派别之一。瑜伽的思想与实践起源于远古时代,作为哲学派别出现于公元前2世纪,创始者为钵颠阇梨。主要经典为《瑜伽经》、《瑜伽论》等。在发展中与数论派相结合,形成姊妹学派。其理论与数论类似,但也有差异。在数论二十五谛说的基础上,另立主宰神或自在天,认为自在天指导原初物质的活动,是原初物质的动因,从而增加有神论色彩。在认识论方面,重视对心(意识和心理活动)的修持。认为心的作用有五种:(1)正知,即正确的认识;(2)似知,指错误的认识;(3)分别知,即想象;(4)睡眠,指心在睡眠中以非存在为表象的认识;(5)记忆,指过去行动留下的种种潜伏的印象。瑜伽修行的目的是通过种种行法,抑制心的这些功能,使人的灵魂与宇宙精神相结合。在实践方面,提出“瑜伽八支行法”,包括禁制、劝制、坐法、调息、制感、执持、禅定、三昧等。该派学说与实践方法对佛教、耆那教和印度教其它派别的瑜伽修行都有重要的影响。
《瑜伽师地论》(梵文Yogacarabhumisastra)
略称《瑜伽论》,亦称《十七地论》。佛书名。传说由古印度弥勒口述,无着记录,唐玄奘译。一百卷。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法相宗所依的根本论书。全书五部分:(1)“本地分”(卷一至卷五十),把瑜伽禅观境界分为“十七地”;(2)“摄决择分”(卷五十一至卷八十),论述十七地的要义;(3)“摄释分”(卷八十一、卷八十二),解释诸经的仪则;(4)“摄异门分”(卷八十三、卷八十四),述经中诸法的名义和差别;(5)“摄事法”(卷八十五至卷一百),论述三藏的要义。全书论释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自性及其所依,禅观渐次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境界,以及修行瑜伽禅观的各种果位。认为世界万有不过是心识阿赖耶识的暂时显现,要人离弃有无、存在非存在等各种形相,而悟人“中道”。玄奘之前有不少异译本,但只是其中一部分,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十卷,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菩萨戒经》九卷,皆相当于卷三十五至卷五十的“菩萨地”;南朝陈真谛译《决定藏论》三卷,相当于卷五十一至卷五十七的“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藏文译本。
瑜伽行派(梵文Yogacara)
亦称“大乘有宗”。与中观学派并称为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派别。“瑜伽”意为“相应”,即与理相应,属于“观”(毗钵舍那);“行”指修持,此处特指禅定(奢摩他)。通过止观思悟佛教“真理”,以证得大菩提、大涅盘。据《显扬圣教论.成瑜伽品》解释:般若之“正慧能到彼岸,是大菩提最胜方便,故名瑜伽”。因主张“万法唯识”,故亦名“唯识学派”。约4-5世纪为无着、世亲兄弟创立,其着作主要保存在汉、藏文译本中。代表作有《二十唯识》、《三十唯识》、《摄大乘》、《大乘阿毗达磨集论》、《辨中边》、《缘起论》、《大乘庄严经论》、《成业论》等八部。尊弥勒为始祖,以《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等为经典依据。学说要点是:(1)“安立(相当于“施设”)大乘唯识”,“内识生时,似外境现”(《唯识二十论》)。离心识之外,没有任何独立存在的客体。(2)能够变现世界一切事物的有“三类八识”,即阿赖耶识、末那识和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所谓“三能变”。(3)心识各具有作为能见的“见分”和作为所见的“相分”二种主要职能,认识的发生即是“见分”取“相分”为对象的活动。(4)根据唯识道理,用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之“三自性”说,解释一切认识现象之有无、真假。(5)把佛教修习的全部目的,归结为阿赖耶种子的“转依”,即用佛教的世界观取代世俗的世界观。(6)在论证“唯识无境”和指导宗教实践上,进一步完成佛教名相分析系统,建立所谓“五位百法”,并发展了佛教逻辑“因明”的方法。(7)提倡“种姓”说。“有情”行为和果报,由种子决定;因为“种子”性质不同,决定“有情”有五种差别:二乘、菩萨、不定和无姓。“无姓”指无涅盘法性,不能出离世间。但“种姓”是否绝对不可变更,其内部有不同解释。此派在论证唯识无境的命题中,充分运用认识的主体性功能和生理、心理在造境和取境上的若干机制。6世纪后,该派以印度那烂陀寺为中心,先后出现过许多学者,中国汉传有十大家,藏传有四家。可分为两派:(1)唯识古学,以难陀、安慧为代表。难陀首先在“唯识无境”基础上提出见分、相分二分说,但认为相分无体不实在。安慧继承难陀,进一步认为还有第三分“自证分”,且唯以此分为实有,其余二分“情有理无”。因二人皆否认相分的真实性,见分也无其行相,故其学说称“无相唯识说”。(2)唯识今学,以陈那、护法为代表。陈那首提三分说,护法又立“证自证分”,成四分说。二人皆主张相分真实有体,见分取相分为境时,见分上会生起相分之“行相”,故亦称“有相唯识说”。这两家学说的论着,也多保存在汉、藏文译本中。中国南北朝时菩提流支和真谛所传,基本上属唯识古学,唐玄奘主要传译唯识今学。继承陈那的量论和因明并加以发展的是法称,由此形成着重研讨佛教认识论和逻辑的学派,在中国藏传佛教中保存最多,影响最大。此外,7世纪的月官在藏传佛教中亦有颇高的地位。
瑜伽心理学
宗教心理学分支之一。研究古婆罗门教、印度教和耆那教信徒为求得心灵的彻底解脱而进行的宗教修习活动中的生理学、心理学问题。印度教认为修炼瑜伽是使世俗的人同天上的最高神“梵天”合而为一,进入精神上的理想境界。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认为,修习瑜伽可通过控制心意和感官,使人遁弃物质欲望、恐惧和愤怒,净化心灵。瑜伽心理学认为,正确处理好瑜伽修习中的身心、形神关系,可由精神上的认同,达到生理上的协调,主张从医学心理、生理心理角度发掘瑜伽修习中符合现代医学和心理治疗方面的合理内核,以揭示身心相互关系的规律和机理。在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宗教心理学研究中,瑜伽心理学尤其侧重这方面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