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是一种解脱、一种顿悟;放下是心态的选择,是生活的智慧。学会放下,压力、烦恼、敌人、痛苦等自会减少很多。学会放下,人生才精彩。
一、放下压力
累与不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
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
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紧紧抓住不快乐的理由,无视快乐的理由,就是你总是觉得难受的原因了。
图片
二、放下烦恼
快乐其实很简单
学会平静地接受现实,学会对自己说声顺其自然,学会坦然地面对厄运,学会积极地看待人生,学会凡事都往好处想。
这样,阳光就会流进心里来,驱走恐惧,驱走黑暗,驱走所有的阴霾。快乐其实很简单,不要自己不快乐就可以了。
图片
三、放下自卑
把自卑从你的字典里删去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伟人,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心强大的人。相信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你同样可以拥有一个有价值的人生。
图片
四、放下懒惰
奋斗改变命运
不要一味地羡慕人家的绝活与绝招,通过努力,你也完全可以拥有。把一个简单的动作练到出神入化,就是绝招;把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到炉火纯青,就是绝活。
提醒自己,记住自己的提醒,上进的你,快乐的你,健康的你,善良的你,一定会有一个灿烂的人生。
图片
五、放下消极
绝望向左,希望向右
只要你愿意,你完全可以一辈子都做最好的自己。没有谁能够左右胜负,除了你。自己的战争,你就是运筹帷幄的将军!
图片
六、放下抱怨
与其抱怨,不如努力
所有的失败都是为成功做准备。抱怨和泄气,只能阻碍成功向自己走来的步伐。放下抱怨,心平气和地接受失败,无疑是智者的姿态。
抱怨无法改变现状,拼搏才能带来希望。真的金子,只要自己不把自己埋没,只要一心想着闪光,就总有闪光的那一天。
图片
七、放下犹豫
立即行动,成功无限
认准了的事情,不要优柔寡断;选准了一个方向,就只管上路,不要回头。机遇就像闪电,只有快速果断才能将它捕获。
立即行动是所有成功人士共同的特质。如果你有什么好的想法,那就立即行动吧;如果你遇到了一个好的机遇,那就立即抓住吧。立即行动,成功无限!
有些事情是不能等待的,一时的犹豫,留下的将是永远的遗憾。
图片
八、放下狭隘
心宽,天地就宽
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别人,其实也是给自己的铺路。懂得宽容自己才不会患得患失,才可以包容人世间所有的喜怒哀乐。
当一个人有了宽大的胸怀,有了可以容纳万物的心,才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才能够快乐而幸福的生活。
“心学”的功夫
中国人向来有道德,但中国人向来的道德不是出于内心的自觉,而是出于对外部权威被迫的服从,或者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终于只是拿道德来做手段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虽然有道德,但这是他律,不是自律。
我们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处于社会关系中主奴关系的等级中,于是我们去遵守道德规范。
所以阳明讲“人人心中有贼”,因为中国人没有确立为道德主体。
道德自觉的主体若不能确立,不能说这个社会是近代社会,它仍然是古代社会,这就是宋明新儒家的思想运动的缘起。
道德主体如何树立?如何“破心中之贼”?这就有了宋明新儒家的两派之争——理学派与心学派。
两派的分歧是两个命题的分歧。
一个命题是“程朱理学”的基本命题,叫“性即理”——人性的性,性就是天理。
另一派“陆王心学”,它的基本命题是“心即理”——人心的心,人心就是天理,叫“心即理”。
程朱理学认为应当把天理讲明白,哲学家的使命当然要讲得通俗易懂,让老百姓都能懂,都能理解并加以接受。
他们认为,要让中国老百姓都认识到天理,遵守天理,把自己“人的私欲”给他去掉,那叫“存天理,灭人欲”,这样道德主体就树立了。
要怎么认识天理?——格物致知。
第一步格物,第二步致知,然后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叫修身的“八个条目”。
朱熹指出,在一事一物上领会天理,这叫“即物穷理”。
从一个具体事物上发现一般的道理、天理,这叫格物致知。
通常的科学认识的学习过程,是从“一般”到“个别”,现在要把它倒过来,从“个别”到“一般”,格物如何可能?
当然,儒家是认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意思是:我们的人性也是天命规定的,你遵循自己本有的人性去生活;天道就在里边了;我们有时候会偏离人性,那么要纠正,叫修道,这叫教化。
然而,是谁在认识人性?是头脑在认识。
你写了关于天理的哲学著作给老百姓读,那么老百姓就发挥头脑的理解力,认识到天理,那么“心”在哪里呢?“心”起什么作用呢?
比方说叫“孝”,你是先认识了“孝之理”,然后对父母有孝亲之心;还是先有孝亲之心,然后产生孝之理呢?
我们都知道孝之理,可是光知道这个道理没用,孝亲之心依旧不出来。
是因为被遮蔽了,而不是说这个人头脑没认识“理”。
孝亲之心来自哪里?不来自我们头脑对孝之理的认识,而是来自我们跟父母一起生活、打交道,我们感受了父母给我们的关爱,这是份情感,现在如果不回报,你就心不安。
心安与否不是头脑中的认识问题,而是生命情感的问题。
天理来自我们本有的生命情感,而生命情感来自人与人打交道。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定处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都是情感联系,天理就从里边出来。
幸福感是生命情感,某种本真的生命情感得到满足,这是我们的生命幸福感。
不是孝之理规定出我们有孝亲之心,而是我们的孝亲之心本属于天理。
陆王心学讲的“理”是生命情感的条理,这才是关键处。
我们对父母的孝,孝之理的本身,如果脱离孝亲之心,它就没温度。
人的生命实际上都是生命情感推动的,孝之理不会孝的,孝来自孝亲之心。
那份情感怎么会被遮蔽掉?
去除遮蔽不是靠讲道理的,孝亲之心不被遮蔽是因为良知来了。
良知乃是“天理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破心中之贼”仍然用你自己的心,因为你的心本有良知,良知就是本身的生命情感。
我们自己的心,在佛教那里讲本心,禅宗说“即心即佛”,到儒家那里,特别是到王阳明那里,本心就是良知。
程朱理学,终不能使我们成为道德自觉的主体。
我们可以把道理讲的天花乱坠,口头上讲讲,因为我们都有所认识,那么最后成为意识形态,可人心依然如旧。
“格”出一身病的王阳明在修道、学佛后,重又回到儒家的学说中,并受到陆象山的启发,同样也是顿悟,这就是有名的“龙场悟道”。
禅宗后来分了北宗、南宗,北宗的领袖神秀主张“渐悟”,南宗领袖慧能主张顿悟。
王阳明悟到什么?天理,吾性自足——就在我们心里的,哪里要到外面去求呢?
西方思想认为宇宙是物质的宇宙,中国人则认为人心跟天地万物为一体,这叫“一体之仁”。
我们的心的本体就是“仁”,叫“本心仁体”。
这个仁就是孔子说的“仁”,后来孟子把它阐发为“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1、放下,你就赢了 2、“心学”的功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星曝出的那些圈中内幕,真实的娱乐圈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uxings.com/343